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对脑干梗死影像诊断的认识,探讨脑干梗死的后循环MRA的特点及分析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脑干梗死患者的CT、MRI(T1WI、T2WI、FLAIR序列和MRA)表现。①观察并总结脑干梗死的病变部位、大小、数目、信号强度、形态、边缘及供血动脉情况等,记录各病例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和体征、既往脑血管疾病史;总结分析脑干梗死部位与临床症状、体征;②记录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史、酗酒史,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③将T2WI病灶检出率假定100%,记录并计算颅脑CT及MRI(T1WI、T2WI-FLAIR、MRA)检出脑干梗死灶的数目及病灶检出率,采用X2检验分析CT及MR各序列对脑干梗死检出率的差别;④多角度观察后循环的MRA图像中基底动脉及其1、2级血管形态,明确有无血管狭窄及狭窄血管数目,计算MRA显示脑干供血动脉血管病变阳性率。测量并记录以下数据:(1)基底动脉平均管径(mm):测量基底动脉起始部、中间部及近末端三处管径,计算平均值;(2)大脑后动脉管径(mm):以大脑后动脉起始部管径为标准;(3)小脑上动脉管径(mm):以小脑上动脉起始部管径为标准;(4)小脑前下动脉管径:以小脑前下动脉起始部管径为标准;(5)血管狭窄部位及数量;(6)狭窄部位血管宽度(mm):轻度血管粗细不均记录为正常平均管径,血管闭塞时记录为0 mm;以上测量均在后处理工作站多角度旋转血管图像,将图像放大,并清楚显示狭窄区,确保被测部位血管长轴与测量画线呈垂直关系;所有数值均三次测量取平均值。根据下列标准判断血管狭窄程度:(1)轻度(一级):节段性管腔狭窄,但狭窄部信号大致正常,显示血管分支粗细不均;(2)中度(二级):节段性管腔明显狭窄,狭窄部信号减低,但邻近远段信号正常;(3)重度(三级):狭窄部信号消失,但未见远段侧支循环的建立;(4)闭塞(四级):狭窄部信号消失伴远段侧支循环建立。采用直线相关分析脑干梗死灶大小与血管狭窄程度相关性。
采用 SPSS12.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①119例脑干梗死患者中发生在中脑36例(30.3%)、桥脑61例(51.3%)、延髓22例(18.5%)。患者首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以头晕60例(50.4%)、行走不稳44例(37.0%)、小脑共济失调47例(39.5%)、浅感觉障碍48例(40.3%)、侧视障碍65例(54.6%)、眼球震颤56例(47.1%)等表现最常见。②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脑干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③常规颅脑CT检出病灶27枚(检出率18.2%),分别为中脑13枚、桥脑14枚,检出率明显低于MRI(P<0.05)。CT图像上病灶均显示为点状或类圆形低密度或略低密度影,境界不清者19枚(70.4%),境界清楚者8枚(29.6%);仅有3例CT检出病灶直径小于5mm,其中出现水肿占位效应者9例(33.3%)。所有病例在T2WI和FLAIR序列均呈高信号,T1WI信号改变不明显或呈略低及低信号;梗死灶形态多为腔隙性、小斑点状及片状,少数在中脑中线区域的梗死灶为蝴蝶状;共检出病灶148枚,病灶直径介于2mm~21mm,其中5~8 mm病灶87枚(58.8%);边界模糊34枚(23.0%),边界较清楚114枚(77.0%)。MRA检出血管病变共80例(67.2%),分别显示基底动脉或其一级分支狭窄者37例(46.2%),基底动脉或其一级分支闭塞者17例(21.3%),其中25例基底动脉病变,18例大脑后动脉病变,23例小脑上动脉病变,14例小脑前下动脉病变,71例基底动脉或其分支动脉管壁均显示不同程度硬化改变;④基底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与供血区梗死灶大小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486及-0.738。
结论:①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脑干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体征复杂多样;②MRI是目前脑干梗死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对脑干病灶显示率近乎尸检,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T2-FLAIR对脑干梗死灶检出率均为100%,显著优于T1WI(86.5%)。③通过后循环MRA可以对脑干梗死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初步分级;梗塞病灶大小与供血动脉狭窄程度存在密切关系;提出了MRA判定血管狭窄分级新的可靠方法,是常规序列基础上明确脑干梗死病因、指导临床治疗的一项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