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有些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用益生菌进行微生态干预的方法来预防和控制感染虽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防治方面的应用更是罕见报道,关于其临床的防治效果还并未明确。因此本课题组选择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干预的方案,通过临床对照的方法,观察此种方案在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改善、减少细菌移位和腹腔感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方法:(1)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本院肝胆外科接受肝移植手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术前方案:(1)术前1天为全流食;(2)手术前12小时进行清洁肠道。观察组在常规方案基础上接受干预的方案:术前1天开始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术后第1-2天(即开放饮食后)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至术后15天。(2)肝移植术前第1天、术后第7天和第15天,分别采集两组新鲜粪便标本各两份,一份进行包括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及真菌的活菌菌落计数和菌株鉴定,另一份用于荧光定量PCR法(qPCR)检测肠道微菌群十联,了解两组肠道主要菌群的变化。(3)肝移植术前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15天,采集观察组和对照组静脉血,进行肝功能和PCT水平检测,分析两组间差异情况。(4)对肝移植术后15天内每日1次留取患者新鲜腹腔引流管液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并与宿主肠道内分离的同种菌株进行同源性检测和分析,用于了解肠道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或腹腔感染情况。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粪便培养及qPCR法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双歧杆菌、乳杆菌为含量在肝移植术后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肠球菌含量呈一定上升趋势。其中观察组在术后第7天和第15天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肠杆菌、肠球菌和念珠菌计数在术后第15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E值方面,观察组在术后得到了明显提升,在术后第7天和第15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肝移植患者术后肝功能及PCT检测结果显示:术后第7天观察组的血清ALT、AST、TB和DB水平要比对照组低,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观察组的PCT指标相比对照组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5天观察组的ALT、AST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CT检测结果均小于0.5ug/L,且无明显差异(P>0.05)。(3)对肝移植患者术后腹腔及肠道分离的同种细菌13对作同源性分析,结果共有10对基因型为同种。对照组BT为8例,其发生率为32%,分别为大肠埃希菌5株,产气肠杆菌2株,屎肠球菌1株,其中6例考虑BT引起腹腔感染;观察组BT为2例,其发生率为8%,均为大肠埃希菌,其中1例考虑BT引起腹腔感染。观察组BT及合并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肝移植患者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肠道菌群失衡,其定植抗力的B/E值下降。术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较肝移植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在术后同一时间点上,实施微生态干预的观察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上升,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含量数值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围手术期益生菌活菌制剂培菲康的干预,对术后肠道菌群失衡起到改善作用。(2)肝移植术后的肠道微生态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恢复、降低PCT水平,减少术后脓毒症的发生。(3)肝移植术后两组都有发生肠道BT情况,BT与术后腹腔感染有一定相关性。围手术期补充益生菌培菲康,可以减少BT的发生,从而减少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