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村人口需要向城镇转移。伴随着这场规模浩大的城镇化运动,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正逐渐发生着变化。众所周知,“两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以及是否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是影响着一个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亟需将“两化”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理论相结合,对其内在规律、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探讨。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两化”关系逐渐成为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等探讨的热点话题。在研究“两化”关系之前,必须先对“两化”的内涵与特征进行分析界定。利用国内外学者关于“两化”概念的主要观点,分别对“两化”的内涵与特征进行阐释和总结。由于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关联性较大,认为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工业化则是一种经济现象,以便于区分两者之间的异同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对与“两化”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将专业化经济和集聚经济分别视为“两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协调发展理论主要用于阐释“两化”发展的理想关系,而价值工程理论则用于对“两化”关系的测度研究。为准确客观地对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进行测度,需要分别先对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工业化水平采用文献计量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进行测度,而城镇化水平采用城镇化率进行测度。利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而城镇化水平则选择国内认可度高的城镇化率进行测度;利用价值工程理论中的价值系数法,构建一个“两化”关系的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美国的发展历史和对诺瑟姆S型曲线的分析,对该模型进行修正;由于“两化”的数量关系并非简单的定值关系,利用价值工程理论中的最合适区域法,构建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分类及评价标准。通过对我国和各省区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利用所构建的“两化”关系测度模型,对我国和各省市区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和状态进行测度;接着,利用所构建的“两化”协调发展分类及评价标准,对我国和各省市区域的“两化”协调发展水平和状态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评价和分析;进而,对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和各省市区域“两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进行分析和阐述;最终,针对所提出的我国“两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