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胆囊胆固醇结石流行病学分析及某些发病分子机制的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0745c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胆囊胆固醇结石病是一种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不明确,通常认为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通过胆囊胆固醇结石家系成员调查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家族性胆囊结石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家族性、非家族性胆囊胆固醇结石、非胆固醇结石患者肝组织HMGCR、CYP7A1、SCP2基因表达情况。 方法: 按照胆囊胆固醇结石家系纳入条件:三代血缘亲属中至少两代,而且每代中至少有一名胆囊结石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和B超检查了解家系成员的一般情况和发病情况,筛选出38个调查资料完整的家系;通过RT-PCR检测家族性、非家族性胆囊胆固醇结石、非胆固醇结石患者肝组织HMGCR、CYP7A1、SCP2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1.收集38个家系,家系成员共473人,胆石病患者112人,患病率达23.67%,其中女性发病率(30.58%)高于男性发病率(16.45%)(x<2>=13.054,P<0.05);家系成员中,先证者及和先证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共351人,胆石患者共108人,患病率30.77%,高于配偶的患病率(3.3%),(x<2>=37.859,P<0.05),女性发病率(37.43%)高于男性发病率(22.43%),(x<2>=9.154,P<0.05);先证者及其一级亲属共220人,胆石患者共106人,发病率48.18%,女性发病率(55.38%)高于男性发病率(37.78%),(x<2>=6.603,P<0.05)。系谱分析发现男女均可患病,无隔代遗传。胆石病平均体重指数(25.3±3kg/m<2>)较非胆结石的体重指数(23.8±5 kg/m<2>)高,(t=2.152,P<0.05)。胆石病患者中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病史者明显多于非胆石病患者(P<0.05),吸烟、饮酒、胃肠道手术史、在胆石病患者和非胆石病患者中无差异。 2.家族性和非家族性胆固醇结石组HMGCR、SCP2mRNA表达水平较非胆固醇结石组升高(P<0.05);家族性和非家族性胆固醇结石组CYP7AImRNA表达水平较非家族性胆固醇结石组降低(P<0.05);家族性胆固醇结石组HMGCR和SCP2mRNA表达水平较非家族性胆固醇结石组升高,而CYP7A1mRNA在家族性和非家族胆固醇结石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 结论: 1.胆囊结石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具有常染色体显性延迟遗传的特点; 2.性别、肥胖、喜食油腻、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病史是家族性胆囊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 3.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组织HMGCR、SCP2基因表达水平升高,而CYP7A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因此HMGCR、SCP2基因表达上调和CYP7A1基因表达下调可能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原因。
其他文献
研制了一种基于布尔混沌直接调制激光器的混沌光时域反射仪(COTDR),用于实现光纤故障的高精度诊断。仪器利用布尔混沌作为调制信号,经驱动电路直接调制分布反馈(DFB)激光器输
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是累及全身多器官和多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是其极为严重的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DPN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但以感觉神经最为常见,临床以肢体感觉异常、疼痛、麻木、皮肤溃疡、肌肉萎缩等为主要表现。近年来,随着一些基础研究如神经血流量测定、神经
本文通过观察益气活血治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内VEGF、Fit-1和Flk-1 mRNA表达的影响作用,探讨了益气活血法对脑出血大鼠脑内血肿区微血管系统重建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脑出
目的:通过对泸州地区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个体进行颈动脉彩超筛查,评估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缺乏体育锻炼、肥胖、吸烟、卒中家族史)与颈动脉狭窄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