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全面爆发,毛泽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越过鸭绿江前往朝鲜半岛参与作战。在1953年7月,金城战役打响。7月14日,杨育才假扮美国顾问率领一个“化袭班”偷袭了李承晚部队的首都师“王牌团”——“白虎团”,为志愿军203师顺利完成金城战役第一步任务创造了条件,这正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奇袭白虎团”故事的原型。战地记者王程远敏锐的发现这一战斗故事并深入实地采访,使“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开始流传开来,他据此撰写的报告文学《奇袭》被收录进入《志愿军英雄传》之中,于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的主要演员方荣翔了解到“奇袭白虎团”这一故事后,便将其改编为京剧演出。从1955年开始,京剧《奇袭白虎团》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以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逐渐由一部小戏成长为家喻户晓的京剧样板戏。1964年,山东省京剧团携带京剧《奇袭白虎团》到北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并给毛泽东演出,京剧《奇袭白虎团》因而名声大噪,被评为当时的优秀剧目。自此也改变了京剧《奇袭白虎团》的命运,江青开始对于该剧的全面干预。1967年,《红旗》杂志第六期刊发题为《欢呼京剧革命伟大胜利》的社论,《奇袭白虎团》与《海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一起被确立为“京剧的优秀样板”,宣告正式进入“样板戏”时代。成为样板戏的京剧《奇袭白虎团》也走上巅峰,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先倾斜,专门组建《奇袭白虎团》剧组。相较于一般剧团,“样板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集中了最优势的资源。1972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电影《奇袭白虎团》上映,迅速风靡全国,奇袭“白虎团”的故事的传播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国家宣传机器的配合下,京剧《奇袭白虎团》通过多种媒介在全国范围传播,其背后所包涵的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亦对民众精神世界进行浸润。潮起潮落,随着“文革”的结束,作为“文革”标志之一的京剧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也走下了神坛,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却早已深入人心。回顾“奇袭白虎团”故事传播的历史进程,政治力量的介入是显而易见的,后世评论其功过是非之时,既要看到政治化干预下弱化其戏曲品格,也要看到其在政治推动下能够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