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经历了从“抽象的理性人”到“现实的个人”逐步演进发展的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说明: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生存基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社会关系、生产生活实践主体、认识主体、社会历史主体以及思想观念的主体等多重维度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界定;在这个基础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理论与思辨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抽象的人学理论之理论界限,明确指出了“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原点和逻辑原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和中心地位。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实的个人”不仅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而且在同一生产方式基础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关系和社会地位,由此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作为不同社会历史主体在历史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且他们在阶级社会还划分为阶级、阶层作为阶级阶层的主体而存在,作为具有某种总体性的人格主体而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相联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生产过程和经济政治生活中处于相互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资产阶级把持着一切资源和权力,处于绝对统治和支配地位,但他们也仍然没有所谓独立的人格和主体绝对自由,一切遵循着资本逐利的原则并由资本的命运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由资本的本性决定他们人的本性;而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不得不受雇于资本家为资本家创造财富和价值,他们的存在与生活来源也完全取决于他们能不能成为资本家将本求利实现其价值增值的生产工具和手段。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的阶级性、社会历史属性和其主体性以及他们各自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就是由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上述地位和关系所规定和界定的。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特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入研究,使他对“现实的个人”有了更为详尽而具体的现实性解析。马克思通过对共产主义运动即人类解放的历史条件的分析,揭示了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都只不过是客观规律自发发挥作用的历史过程,总的说是处于“必然王国”阶段。而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过渡则开启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真正成为自己历史的主人是工人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通过解放发展生产力并变革人们的各种关系,真正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逐步把人从各种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客观规律与自身解放发展的需要,自由地支配他们与自然界和他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并自觉创造自己的历史。到那时,人类社会的历史才能从一个“类似自然的历史过程”发展过渡到“自主自觉地创造自己历史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