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村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F村改造是厦门市2007年启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F项目过程历经曲折、多次反复,从停滞边缘被拉回正轨,获得较好成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中,笔者意图通过解答“F村改造为什么能’起死回生’?F村改造机制是什么?其成因又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城中村改造的市场化机制问题。本研究以F城中村改造项目为案例,通过回顾F项目实施过程,重点分析了F项目改造机制的市场化特点,并给出了它的经济学解释,揭示该机制的作用、效果和局限,得出城中村改造机制将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的结论,并给出完善该机制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对集体土地流转的限制,导致了外部利润的产生。在城市化加快、地价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城中村”是村民自发追求外部利润的必然结果,具有内在合理性。相较于传统的行政性机制,市场化的改造机制能够实现外部利润内化,进而消解城中村存续的经济基础,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具有长远的制度生命力。本研究希望通过梳理、记叙厦门城中村改造的一段历史,为日后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视角、思路和启发,推动市场化机制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促成城中村问题早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