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初级汉语学习者认知类心理动词“懂”“知道”偏误分析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nem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中,偏误是教师和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解决偏误问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笔者在泰国进行汉语教学时发现,认知类心理动词“懂”“知道”在泰语中都翻译成“(?)”,泰国学习者经常将“懂”和“知道”当作同一个词使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就泰国初级水平汉语学习者认知类心理动词“懂”“知道”的偏误进行调查和分析,力图找到偏误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偏误的对策。第一,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对认知类心理动词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二,借助Sketch Engine在线语料库里的CHINESE WEB2017(ZHTENTEN17)SIMPLIFIED语料库对近义词“懂”“知道”进行了语义辨析。认为“懂”和“知道”的差异主要有:(1)“知道”的使用频率高于“懂”。(2)在主语用法上“知道”“懂”的差异不大。(3)在宾语用法上,当同表示技能的词汇搭配时,用“懂”;当同表示指向性名词及表示对事物了解情况的词搭配时,多用“知道”。(4)当修饰语为表示程度的副词时,后多应加“懂”。(5)“懂礼貌”可作为固定搭配进行教学。第三,在语义辨析的基础上制定了“泰国初级水平汉语学习者认知类心理动词‘懂’‘知道’偏误调查”问卷并将问卷发放给曼谷第二女子中学中文班的学生,共回收语料1516条。第四,笔者通过Excel对学生偏误类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泰国初级汉语学习者认知类心理动词“懂”“知道”的偏误类型主要有:混用偏误、遗漏偏误、错序偏误和搭配不当,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偏误,主要是因为受母语、目的语、学习者学习策略和教学因素的影响。母语的负迁移主要来自泰语词汇和语法;目的语的影响主要是学习者目的语泛化;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影响主要是学习者使用简化策略;教学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版本、练习题的使用及词典的释义。最后,笔者认为应当调整学生学习策略、改进教材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学方法来帮助泰国初级汉语学习者掌握认知类心理动词“懂”“知道”的用法,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认知类心理动词“懂”和“知道”时应当培养目的语思维、加强汉泰对比意识并及时巩固与温习所学内容;教材教学内容应当推进泰国本土化教材地研发、科学注释并辅以相应的配套练习题;教师教学时应当将词义辨析与语境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与精讲多练相结合,正视偏误现象和问题,加强对比教学。本次研究有利于了解泰国初级汉语学习者学习“懂”“知道”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力求为泰国初级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