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女作家,被公认为当今时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2012年,莫里森发表第十部小说《家》,小说通过空间场所的频频变换,讲述了哥哥弗兰克和妹妹茜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分别经历了迁徙、离家、回乡的故事。空间批评理论兴起于20世纪末,是文化地理学吸收了文化研究等后现代理论后形成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亨利·列斐伏尔作为空间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拉开了“空间转向”的序幕,他将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等层面纳入对空间问题的思考,赋予了空间社会性。本文运用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分别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方面,分析文本中空间所蕴涵的多维文化信息,探究文本中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揭示文学空间的多维意义。本文由六章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作者托妮·莫里森和小说《家》,并对该作品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为理论基础,简要梳理空间批评理论的发展脉络,并重点介绍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第三、四、五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黑人物理空间中的“无根性”、心理空间中的自我追寻历程以及社会空间中的种族博弈三个方面,清晰呈现《家》的空间特征。通过对黑人赖以生存的物理空间、弗兰克和茜完成蜕变的心理空间、以及弥漫着复杂权力关系的社会空间的解析,揭示黑人生活的艰难处境、黑人寻求自我的艰辛历程以及黑人在空间压制下奋起反抗的艰苦博弈。第六章为结论。指出黑人应该由个体回归到黑人社区,通过融入种族集体以此保全自身;与此同时,黑人应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实现文化身份的重建。此外,黑人种族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种族歧视的国度探寻本民族发展道路,谋求本民族生存空间,共建民族家园,进而改写黑人被奴役的命运以及被歧视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