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叛逆:从文学文本到电影影像——论外国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laopopo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国文学名著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优秀文化的积淀,是文学中的精华,是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下,在多彩的视听享受的影响下,学生文本阅读的积极性不高,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教师根据学生对电影的热爱而采取了影视教学的方式。这对于传统的文学讲授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是决不可简单的照搬,甚至替代。 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审视电影和文学的关系,根据比较文学译介学的创造性叛逆理论,选取广大文学爱好者所熟知的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和电影,采用对比分析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来论证在运用电影辅助文学的教学之中,由于创造性叛逆的存在,改编的电影使文学作品的面目全非或半非,文学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借电影引导学生的兴趣,但一定要明确指出二者的不同,最终的讲授要回归到文本,提倡文学性阅读。 本文主体从主题、情节、人物、背景、结构和导演的个人意志六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的作品文本:《伊利亚特》、《悲惨世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法国中尉的女人》、《奥利弗·退斯特》,找出从文学文本到电影影像的创造性叛逆的实例,并思考如此改变的原因,从而引起对创造性叛逆的重视。这种分析的重点在于电影的改动对原作内涵和精神等所造成的缺失和影响,而不辨高下。希望对于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其他文献
过去几十年间,神经科学对名动问题在不同群体身上使用多种手段从各种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至今仍众说纷纭,无有定论。本研究将名动分离研究延伸至弱智儿童这一特殊人群,通过
目前,文化领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由中心滑向边缘,代之而起的是蓬勃发展的“图像文化”。文化的图像化转向重建了人类社会的文化秩序,由图
《汉语大词典》全书正文十二卷,附录索引一卷,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万余字,是当今世界上收集汉语词语最多的一部辞书,是中国文化建设史上的一座礼碑。《汉语大词典》的
本论文以《小说中的重庆》为题,是以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文学为基础,以书写重庆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勾勒小说中的重庆形象。透过作家个人的重庆生活经验及其文学作品,分析作家所关注的
本文以青年亚文化为理论基点,从当代文学中青年亚文化的演变和时代语境的角度进行整体考察,指出“80后写作”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存在现象。将注意力集中于“80后写作”中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