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类句是一种表达一类事物普遍特征的句子,如“鸟会飞”,“鸡生蛋”,“蚊子携带西尼罗河病毒”等,这种表达在人们的日常对话和某些百科性质的书中十分常见。存在并容忍反例是指类句最大的特点。早在上世纪70年代,指类句就引起了语言学、逻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学者的研究兴趣。迄今为止,研究大都集中于对指类句逻辑形式和形式语义的研究,而对指类句的形成和识解的认知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尝试从认知的角度对指类句进行研究,但还不够全面深入,很多特殊指类句并不能得到较好的解释。本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指类句识解的认知机制进行了研究,以从更深的层次探究指类句的认知基础。此外,本研究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中外学生识解指类句的真实情况,并发现了与指类句识解有关的因素。本研究扩展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范围,并对指类句的语义标注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范畴是围绕中心原型组织的,可能具有多维度多水平子类原型的认知结构,并保留了一些涉及特殊经历的样例信息。根据带有某一范畴样例的经历,个体会构建一个中心表达或者原型,并根据这一原型表达理解该类事物。其中,人们关于某事物的原型范畴的习得主要有三种方式:特征累积法,样例学习法和定义学习法。人们将通过不同的方式习得的事物的特征信息泛化进入某一事物的原型认知结构中。此外,对指类句识解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指类句的识解与其相关经验基础有很大关系,而知识经验的差异又进一步影响了人们对指类句的识解方式;人们对指类句的识解一般倾向于进行以原型为期望的默认推理,按照“接收→心理程序→认知程序→判断”的模式进行,而对于特殊指类句的识解只是存在识解方式或经验上的差异;同时,由于个体经验的差异,人们对指类句的识解还可能采用严格的逻辑推理模式,这时我们通常拒绝接受指类句。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动机、重要性、方法及论文的组织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从规则、概率和认知三个角度对有关指类句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述评。第三章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原型范畴的习得、原型的认知结构和原型范畴的认知结构。第四章在分析调查问卷结果的基础上,分类介绍了识解不同类型指类句的认知机制。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