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朝镇墓类俑具有较鲜明的演变规律,通过对镇墓类俑的类型分析,本文认为立姿镇墓兽是北朝镇墓兽的早期形态,发展至北朝中后期,流行的样式变为蹲踞姿和俯卧姿,人面和兽面镇墓兽的组合也形成固定模式。镇墓武士俑由粗狂奔放的游牧风格逐渐汉化,形制变的修长端正,装饰也更加华丽。根据北朝镇墓类俑的形制变化可将其分为五期:十六国晚期至北魏早期(约在建都平城398年)、北魏定都平城之后至迁都洛阳(494年)之前、孝文帝迁都洛阳至北魏分裂(534年)之前、东、西魏时期(约534年至550年)和北齐、北周时期(约550年至581年)。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其进行了分区研究,笔者认为雍州地区的北朝镇墓类俑应是受到西晋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组合形式的影响产生的。从洛阳时代开始,北朝镇墓类俑发展出两大样式,一是以首都洛阳为中心的洛阳样式,一是以长安为中心的长安样式。这两大样式都是对西晋时期镇墓类俑的继承,在北魏分裂后继续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虽然都分裂自北魏,但这两个对峙政权在政治和文化上显出很大的差异性。北周晚期已有向北齐墓葬文化同化的趋势,北周灭北齐后这一变化更为明显,这种变化对隋唐镇墓类俑的形制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