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社会的变迁,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家大行其道,脱离了德意志现实的虚假的意识形态,如同幽灵一般笼罩在整个德意志的上空。为了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幻性,批判唯心史观,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的前提,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去说明历史,确立了唯物史观,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对其做出了经典概括。尽管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就第一次提出了“生产方式”的概念,但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才初步形成生产方式的理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交往形式和生活方式三维结构的统一体。它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交往形式(交往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因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三是生活方式,是人们的一定的活动方式和表现其生活的一定形式。生产方式不单包括维持人的肉体存在的方式,更是表现为人的生活的方式,这是被传统的生产方式理论所遮蔽并需要彰显的一个重要内容。生产方式的性质包括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在当代,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在促进世界交往,构建和谐世界方面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