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运用导师董湘玉教授自拟益胃化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观察患者症状及胃镜下改善情况,以总结导师经验,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来自2013.11-2015.1期间就诊贵州省中医院门诊、病房的60例患者,符合西医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的气虚血瘀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益胃化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运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盐酸莫沙必利治疗,均治疗8周,通过RDQ症状积分变化及胃镜下改变,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进行评价,数据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性。 结果:两组治疗前,在RDQ症状积分方面以及治疗前内镜食管炎症分级方面均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在年龄分布、性别组成方面均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分别与治疗前症状积分方面比较比较均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综合疗效对比显示:治疗组显效和有效28人,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和有效26人,总有效率为86.67%,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内镜下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96.00%,两组内镜下疗效评价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恢复食管黏膜炎症方面与对照组相当。 结论:自拟益胃化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及在食管炎愈合方面与口服奥美拉唑、莫沙必利组效果相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但远期疗效仍有待观察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