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对于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影响。而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只依靠农业已被证明是不可能的,农村劳动力必需转移到非农行业或到城市务工。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包括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和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本论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本论文以江苏省1986-2002年固定观察村农户和江苏省2004年暑假480户被调查者的情况为例,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上用工量及其效率的变化、在农业和非农业上投资及其效率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在不同职业上的就业数量的变化,来说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行为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笔者发现江苏省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上的用工以及投资是反复的。而以务农为主要职业的劳动力数量则是持续减少的。人均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和农地经营最优化需要达到的规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因素,本论文用事实的数据说明了农村劳动力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也需要转移出去。
本论文利用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的个人特征和家庭情况的作用。其中年龄、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对是否外出有显著的影响。利用logit模型分析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时,笔者加进了以下因素:本村是否有外出务工人员、务农有无技术指导、家庭收入在本村处于哪个档次。“本村是否有外出务工人员”用来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中的前瞻性理论假说;“家庭收入在本村处于哪个档次”用来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中的相对收入假说。模型的结果表明本村是否有外出务工人员有显著影响,务农有无技术指导的影响不显著,家庭收入在本村的档次在10%水平下有显著影响。然后利用明瑟收入模型分析了性别和是否培训对外出收入的影响,他们同样具有显著的影响。最后对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素质给出了建议。
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城市用工政策等,笔者通过分析得出了这些政策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又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得出他们的转移对于城市居民的就业是有促进作用的。因此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