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口荔枝螺和疣荔枝螺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浙江海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sd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和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均属骨螺科荔枝螺属,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为我国沿海渔民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近年来,其资源量严重衰退。本研究以黄口荔枝螺和疣荔枝螺为研究对象,采用线粒体DNA16S rRNA和COI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和形态多变量分析对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其资源评估、保护及今后开展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采自中国舟山、南麂、福州及珠海潮间带的4个黄口荔枝螺群体,共115个个体,对其外部10个形态特征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差异系数检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珠海和福州群体、南麂和舟山群体形态差异较小,珠海和南麂群体趋异最大。差异系数检验结果表明,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2.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采自中国沿岸潮间带舟山、南麂、福州、珠海及海口的5个疣荔枝螺群体,共132个个体,对其外部10个形态特征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差异系数检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南麂、福州和舟山群体形态差异较小,海口与其余4个群体形态差异较大。经差异系数检验,5个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3.黄口荔枝螺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1)对mtDNA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得到414bp的碱基序列。在16S rRNA基因片段上检测到8个变异位点,1个简约信息位点。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789~0.0048,但均不显著(P>0.05)。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1,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1。AMOVA分析显示:在整个遗传变异中群体内的分子差异为99.12%。NJ和UPGMA系统树显示:来源于不同地理群体的个体分布散乱,未形成明显的聚类。Tajima’s D为-2.10023(P<0.05),Fu’s Fs为-7.99651(P=0.000),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呈单峰分布。2)对mtDNA COI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得到了658bp的同源序列,检测到36个变异位点,7个简约信息位点。珠海群体与南麂群体、福州群体的分化差异显著(0.01<P<0.05),但其仍具有一定的基因流(Nm>1)。其它群体间的分化程度分化差异不显著。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4~0.006,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2~0.006。AMOVA分析显示:在整个遗传变异中群体内的分子差异为98.06%。NJ和UPGMA系统树显示:来源于不同地理群体个体分布散乱,未形成明显的地理聚类。Tajima’s D为-2.33271(P=0.000),Fu’s Fs为-25.35681(P=0.000),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呈单峰分布。黄口荔枝螺群体的线粒体DNA16S rRNA和COI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黄口荔枝螺群体间不存在显著地遗传分化,而且在历史上经历了种群扩张。4.疣荔枝螺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1)对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得到414bp的同源序列,检测到14个变异位,6个简约信息位点。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74~0.075,均不显著(P>0.05)。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2~0.003,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2~0.004。AMOVA分析显示:在整个遗传变异中群体内的分子差异为100.51%。NJ和UPGMA系统树显示:不同地理群体来源的个体分布散乱,未形成明显的地理聚类。Tajima’s D为-1.78943(P<0.05),Fu’s Fs为-10.11827(P=0.000),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呈单峰分布。2)在对线粒体DNA COI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得到了658bp的同源序列,检测到62个变异位点,31个简约信息位点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220~0.0955,但均不显著(P>0.05)。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22~0.010,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62~0.012。AMOVA分析显示:在整个遗传变异中群体内的分子差异为97.75%。NJ和UPGMA系统树显示:不同地理群体来源的个体分布散乱,无明显的地理结结构和谱系结构。Tajima’D为-1.96586(P=0.000),Fu’s Fs为-25.22775(P=0.000),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呈单峰分布。疣荔枝螺群体的线粒体DNA16S rRNA和COI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疣荔枝螺群体间不存在显著地遗传分化,而且在历史上经历了种群扩张。
其他文献
中华锯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广泛分布于亚洲淡水水域,因其体色丰富多样,自2003年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观赏虾。但是其体色的分子遗传基础尚未知。在观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