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株型改良一直是提升水稻产量潜力的关键,从分子水平上阐明株型形成的遗传机制,挖掘及利用新的株型相关的基因/QTL,可进一步丰富分子育种的理论,有利于加快育种进程。鉴于此,本文利用籼稻IR36(父本)和粳稻J07-23(母本)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两年的重复试验,对株型及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和分析。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2年里,对该RIL群体的株型和穗部等21个相关性状的调查和分析表明,大部分性状在RIL群体中呈双向超亲分离,近似于正态分布。2.共筛选出210对在亲本间有多态性的引物,构建了J07-23/IR36重组自交系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图谱覆盖水稻基因组1505cM,标记的平均距离为7.17cM。3.对株高、有效穗数和剑叶长等10个株型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两年中共定位到62个QTL,分别位于第1、2、3、4、5、6、7、8、11和12号染色体,贡献率的变化范围为4.21%-30.29%。其中主效QTL位点6个,分别是qPH8b、qEPP4b、qEPP12、qFLW1a、qFLW1b和qFLA4。有10个QTL在两年中被重复鉴定,主效QTL-qFLA4在两年中都稳定表达,贡献率分别为15.38%和16.97%;与有效穗数和倒二叶长相关的QTL在两年间没有被重复定位到。4.在J07-23/IR36重组自交系群体中,株型相关性状的QTL在染色体上成簇分布,在第1、4、6和8号染色体上发现了5个QTL簇。第1号染色体RM6902-RM600区间,发现控制叶片性状的QTL 7个(qFLW1a、qFLA1、qSLW1a、qFLW1b、qFLWR1、qSLW1b和qSLA1);在RM1198-RM6321区间,检测到株高及叶片性状QTL 5个(qPH1、qFLL1、qSLL1、qSLW1b和qSLWR1);第4号染色体RM3839-RM273区间,检测到有效穗数及叶片性状QTL 6个(qEPP4a、qFLW4a、qFLW4b、qFLA4、qSLL4和qSLA4);第6号染色体RM6734-6-112区间,检测到叶片性状QTL 4个(qFLW6、qFLA6、qSLL6b和qSLA6b);第8号染色体8-6.41-RM3395区间,检测到株高及叶片性状QTL 6个(qPH8a、qPH8b、qFLL8、qFLWR8、qSLL8和qSLWR8)。5.对穗长、穗重、枝梗数等11个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两年共定位到74个QTL,分布在第1、2、4、5、6、8、9、10、11和12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的变化范围为4.28%-43.30%,其中主效9个,分别是qSBN2、qSN1b、qBN2a、qBN8、qBN12、qSSR2b、qSSR8b、qSSR12和qGD1b。有11个QTL在这两年间都被鉴定到,位于第1号染色体的qSN1b仅在2019年被检测为主效QTL,可能是由于环境影响所致。此外,还发现几个新位点,分别是qSBN3b、qPBN6、qGN10和qGD3c。6.穗部相关性状在第1、2、3和4号染色体上成簇分布较明显,在第1号染色体RM1254-RM259区间定位到穗部性状QTL 11个(qPW1a、qPW1b、qSBN1a、qSBN1b、qSN1a、qGN1a、qBN1、qFGW1a、qGD1a、qSN1b和qGD1b);在RM5501-RM1198区间,定位到穗部性状QTL 5个(qPW1c、qSN1c、qGN1b、qFGW1b和qFGW1c);在第2号染色体2-136-RM498区间定位到穗部性状QTL 5个(qSBN2、qSN2、qBN2b、qFGW2和qGD2b);在第3号染色体RM231-R3M10区间定位到穗部性状QTL 5个(qPL3、qSBN3a、qSN3、qGN3和qGD3a);第4号染色体RM2848-RM273区间定位到穗部性状QTL 7个(qPW4、qPBN4、qSBN4、qSN4、qGN4a、qFGW4和qG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