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发生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再次表明了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微观方面而言,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有利于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减少信息不对称,预防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时也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了管理者的行为,降低经营成本,缓解代理冲突,提高经营效率,增加公司的未来现金流,以缓解公司的融资压力;从宏观方面而言,内部控制有利于改善我国的信息披露环境,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本文以内部控制缺陷为起点,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司应主动完善内部控制建设,从内部控制制度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内部控制制度积极践行者;政府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履行职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满足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这对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整理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后,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破窗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采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6年的数据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内部控制缺陷对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提高了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相比,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向投资者传递了公司经营风险高,未来发展不稳定的信号,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公司想要筹集到足够资金,需要支付较高的风险溢价,因此,内部控制缺陷降低了公司的融资能力,对公司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第二,内部控制缺陷修复对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修复降低了公司股权资本成本。上市公司修复内部控制缺陷,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评价,投资者认为公司管理水平上升,未来经营风险小,有利于资本的保值增值,进而对公司融资决策产生有利影响。第三,内部控制监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监管可以抑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说明我国实施的一系列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对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缓解融资约束,改善我国信息披露环境,提高股票流动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四,内部控制监管对上市公司内控缺陷修复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全样本阶段,内部控制监管可以增强内部控制缺陷修复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但是这种作用不明显;而在诱致性变迁阶段和强制性变迁阶段的回归中,内部控制缺陷修复在强制性变迁阶段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作用更强一些。说明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修复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调节方面作用较小,但是,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仍有助于增强上市公司筹资能力,缓解公司的融资压力,提高竞争力,对公司经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一,研究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到缺陷修复这一过程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目前,关于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都是从内部控制质量角度进行研究,缺少内部控制缺陷整改前后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对比研究。第二,虽然也有学者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复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但是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衡量只是简单采用虚拟变量,并没有考虑公司存在的缺陷类型,严重程度等问题,本文借鉴朱彩婕和刘长翠(2017)[5]的研究方法进行改进。第三,本文引入内部控制监管制度变迁这一调节变量,研究内部控制监管分别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和缺陷修复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调节作用,分析在不同监管制度环境下的影响,为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建设,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国政府部门完善内部控制监管制度提供理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