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1990年至今在中国的社会和媒体大变化的背景下,从电视剧到网络剧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化。本文对流行电视剧、网络剧、二手创作、网络上的各种表达方式,以及参与生产和表达的新的观众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当下社会的“感觉的结构”,因为作为大众文艺形式的电视剧和对它的反应是它们之所从属的社会制度、知识形式、媒介技术变化、日常生活的方式、意识形态等共同作用的结果。1990年代以来,电视剧的生产方式逐渐融入市场体系,资本、政府、观众这三者之间的博弈和互动逐步造就了现有的电视剧生产制度和机制。作为大众文化代表之一的电视剧(包括网络剧)的生产机制,同时也呈现了当今社会文化工业商品生产的基本逻辑和框架。笔者认为,在从以电视台为基地的电视媒体向网络媒体转移的过程中,新的大众和主体性同时出现,他们是表达者、文化生产者,同时也是文化商品的消费者。人们在网络空间里形成了可以自由表达和平等交流的各式“草根媒体”,以“由下而上”的方式,与习惯于“从上至下”运作的新旧主流媒体(包括视频网站)和官方管制,形成了多样化的互动和博弈。本文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本文探讨问题的基点是文化研究。以电视和网络为媒介的大众文化是本文关注的中心,本文由此探讨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以及文化经验和文化身份。本文在跨学科的多元视野下,研究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意义和价值以及它们生产的方式看成是理解当下社会的重要因素。第二,本文的重点在于电视剧和网络剧的生产和消费机制的研究。机制与制度不同。机制以软性和无形为特点,即法则。制度以硬性和有形为特点,即法律。本文的电视剧机制研究是在文化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上进行的,在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的大背景下,包含了制度分析和电视剧文本的解读。在本文中,电视剧生产机制的变化,呈现为以“制片人制度”为中心来解析政府、资本的作用及其互动关系。电视剧生产体系/机制的市场化发展,一步步推动观众从被动性较大的客厅式观看,慢慢转变为参与性逐步提升的积极的消费者。网络媒体出现的时间比较短,网络剧生产的方式也不像电视剧那样有固定的制度化形态,可是也形成了内在的固定形式和规则。第三,本文重新定位了大众。在主流媒体从电视媒体到网络媒体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原本被认为是消极的大众逐步变为文化工业生产与消费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中国当下青年一代所形成的新的网络文化,包括表现在电视剧和网络剧领域里的这些状况,依然表现出了反抗性的或主体性的力量,尽管这些反抗和力量往往因为娱乐和消费的转换而在事实上与现实妥协,但是,作为新的、主动的集体经验和实践,它们的潜在能量仍然有可能在合适的外部条件配合下,迸发或转化成为某种指向新的共同体的创造冲动。这就是当下中国年轻人表现在网络世界——在本文涉及的范围内,则是网络时代的电视剧/网络剧的世界——里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