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许多新潮的西方文学理论作品被大量译介到中国。不少文学研究者为了赶潮流,在研究论文中大量的使用新潮的文学理论。这种情况在契诃夫戏剧研究中也屡见不鲜。我们可以理解,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无非是想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不少研究中出现了偏离研究中心、牵强附会等现象。所以,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力求从文本的细致分析出发来解释和说明契诃夫戏剧冲突的特征。契诃夫的戏剧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两种。毫无疑问,和独幕剧相比,多幕剧更能体现出契诃夫戏剧的特点,当然其中包括戏剧冲突的特点。所以,本文在进行分析的时候选择了契诃夫较为重要的四部多幕剧:《海鸥》(1896)、《凡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0)和《樱桃园》(1903)。本文以契诃夫的戏剧冲突为中心来架构整篇文章。在契诃夫剧本中我们常常看一些与传统戏剧不同的地方:找不到一个突出的中心事件,也没有贯穿始终的行动,人物性格好像并不十分鲜明,浓厚的抒情减弱了戏剧的矛盾,扑朔迷离的象征也时常让人摸不清头脑。学者冉东平在他的论文《淡化戏剧冲突显现生活真实》中提出“淡化戏剧冲突”这一说法。而我们认为上述这些只是现象,不是本质。本文从文本出发进一步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就是戏剧冲突的“内化”。也就是说,表面上看契诃夫是将戏剧冲突淡化了,而实际上更准确地说,契诃夫是将戏剧冲突“内化”了。我们只有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内在本质,才能真正理解契诃夫戏剧冲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