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校长是大学行政负责人,是大学集体的组织者,是大学的法人代表,是言传身教的示范者,在大学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大学校长是指19世纪末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创办发展起来的国立大学(含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含教会大学)和属于本科办学层次的独立学院之行政负责人、法人代表。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批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校长,他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奠基与成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和他们所辛苦经营的著名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块块丰碑,至今被人们怀念、敬仰。也有一些校长,他们也曾努力过,但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在任上就被师生驱赶。选取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群体,在个案研究、定量研究、分类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和定性分析,总结他们治校办学的成功经验,反思他们的失败教训,揭示他们治校办学的规律,把握近代大学校长群体的共性特征,不仅能够为当代大学教育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而且有着丰富和充实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学术意义,有着为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提供历史基础,推进这些学科发展的价值。在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发展史上,大学校长之角色及其职责是通过有关教育法令、法规逐渐明确的。清末规定大学校长统率全学人员,北洋政府要求大学校长总辖大学全部事务,南京政府则规定大学校长综理校务,反映出时代变化对大学校长的职责要求也略有不同。近代大学校长群体是随着近代大学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到1948年底曾出任过近代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含教会大学)、国立独立学院、私立独立学院校长的人数总共约有554位,对这些校长可以从任期之长短、任期之表现、任用之方式、任职之次数、离职之状况、上任时师生之态度以及他们的知识文化背景和管理学校的方式等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考察。论文着重对近代大学校长群体中的模范型校长、平庸型校长、失败型校长、专制型校长、放任型校长、民主型校长、中方文化主导型校长、西方文化主导型校长、中西文化兼容型校长进行了分析。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一般由政府委任,私立大学校长一般由董事会聘任,但在近代大学校长的任用上,一些大学的师生表现出自己选择校长的强烈诉求,并提出了他们选择校长的标准。在近代,无论是政府还是私立大学之董事会均没有对校长之任期进行限定,也没有任职年龄的明确要求,故出现了近代大学校长有的任期很长,有的任期很短的状况,近代大学校长任职时主要处于35岁到50岁人生之精力旺盛时期。论文对近代大学校长之任期和任职时的年龄与其作为、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揭示。同时对近代大学校长的待遇、近代大学校长的离职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近代大学校长面对待遇和离职的态度。论文选取近代大学校长群体中优秀的著名人物: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蒋梦麟、胡适,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武汉大学的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南开大学的张伯苓,复旦大学的李登辉,厦门大学的林文庆、金陵大学的陈裕光,辅仁大学的陈垣、金陵女子大学的吴贻芳,对他们的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著名大学校长在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学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特征进行了归纳,认为他们的办学特色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把握大学使命,彰显大学精神,办理想境界高远的大学;2、尊重学术研究规律,维护学术尊严,办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大学;3、重视学校管理的建章立制,办运行有序的法制化的大学;4、注重教授治校与学生自治,构建富有活力的、民主的大学;5、严格培养过程管理,努力办高质量的大学;6、既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办节约型大学;7、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办有特色的大学;8、通盘筹划学校发展,创建目标明确、环境优美、校风纯正的大学。论文从能力、知识、性格、品德四个方面对近代优秀的大学校长之素质进行了分析概括,指出:有敏锐的洞察分析、预见能力,及时果断科学的决策能力,勇于改革创新的能力,预防和处置学校事故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善于总结办学经验、提炼办学思想的能力是近代优秀大学校长突出的能力特征;中西文化兼容是近代优秀大学校长知识结构的突出特点;近代优秀大学校长之性格则表现为深谋远虑,大度宽容,守正不阿,率直率真,开拓敢为,坚韧执着,严慈相济;而公正无私,遵法守约,尊重信任,爱岗敬业,忠诚博爱,责任奉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谦虚审慎,忧国忧民,清廉高洁等等则是近代优秀大学校长之品德具有的鲜明特征。近代优秀的大学校长具有的素质是他们能从校长转型为教育家的内在根源。而近代社会转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国家民族危机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政治管理相对松驰为教育改革提供的新环境,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给教育变革注入的新活力,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碰撞为教育发展提供的新借鉴,则是促进近代大学校长走向教育家境界,成为教育家的外部动因。近代大学校长的治校办学与成长变化表明:拥有校长职位,并不意味着都能干出成绩,是大学校长,并不意味着就是成功的校长,就能实现向教育家的转变。相反,不少大学校长在任上平庸无为,甚至走向失败,成为平庸型校长、失败型校长。近代大学校长的治校办学与成长变化的历史可以为当代大学校长避免平庸,防止失败,走向成功,成为教育家提供启示:首先,校长要有理想、有责任心、有爱国心、有奉献精神;第二,校长必须具有大度宽容的性格特征;第三,在治校上必须实施民主管理;第四,在任期之初的两年左右必须有新举措,能够打开新局面;第五,在知识结构上应努力实现中西文化的兼容;第六,在校长任上应把“办学”当作专业一样进行研究;第七,应把总结办学经验、形成办学思想之能力的提高,放在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