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既往有偿献血员(FPDs)感染艾滋病病毒(HIV)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既往有偿献血员艾滋病(AIDS)自然史的研究多是基于2000年之后HIV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感染者,对于未检测即死亡的感染者均未能纳入到研究对象中,存在选择偏倚,影响了研究结果。目的:(1)通过对所选村庄的村民死亡原因调查,了解HIV/AIDS死亡和疑似AIDS死亡对当地居民死亡的影响;(2)研究既往有偿献血人群感染HIV的自然进程(潜伏期、生存时间);(3)研究既往有偿献血人群HIV感染者艾滋病发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岗乡和邵店乡的7个行政村作为研究现场。选择1995年1月~2007年10月当地户籍人口中全部死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死亡信息。死亡前有AIDS相关症状但无HIV抗体检测结果判断为疑似AIDS死亡。以死亡调查发现的既往有偿献血员疑似AIDS死亡者和确诊的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向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既往有偿献血员中HIV/AIDS发病、死亡的信息及治疗等信息,以HIV感染时间为进入队列的时间,观察终点为2008年3月31日。对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的AIDS发病时间和死亡时间进行调整。以人年为单位计算AIDS发病率、HIV死亡率和AIDS死亡率,用Kaplan-Meier法描述AIDS潜伏期、HIV感染的生存时间和AIDS生存时间,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因素不同水平的生存时间分布。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IV感染者发病、死亡和AIDS病人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 7个行政村共计死亡2546人,其中,HIV/AIDS死亡521例(20.5%),疑似AIDS死亡525例(20.6%),非AIDS死亡1500例(58.9%)。30~49岁青壮年死亡人数的比例从1995~1997年的不到15%,上升到1998年的21.5%,在2002年达到42.3%,之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为25.5%。30~49岁年龄组死亡者分别占HIV/AIDS死亡者和疑似AIDS死亡者的59.7%和59.8%。全人群死亡率在1995~1999年为7‰左右,在2002年出现高峰,为14.9‰。(2) 7个行政村共有既往有偿献血员HIV感染者2569例,截至观察终点,艾滋病发病人数2535例,占98.7%。死亡983例,占38.8%,其中疑似AIDS死亡483例。快速进展者200例,占7.8%。(3) AIDS发病率为11.7~12.0例/100人年,AIDS潜伏期为8.5~8.9年。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HIV时的年龄与AIDS发病时间有关。感染HIV时的年龄在30~39岁、40~49岁和50岁及以上组HIV感染者发生AIDS的危险分别为15~29岁组的1.23、1.43和1.49倍。(4)感染HIV的死亡率为6.9~8.3例/100人年,HIV感染的生存时间8.8~10.7年。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HIV时的年龄与HIV感染的生存时间有关。感染HIV时的年龄在30~39岁组、40~49岁组和50岁及以上组HIV感染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分别为15~29岁组的1.16、1.37和1.74倍。(5) AIDS死亡率为34.9~51.5例/100人年,AIDS生存时间1.2~2.0年。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HIV时的年龄和潜伏期长短与AIDS病人生存时间有关。感染HIV时的年龄为50岁以上的AIDS病人发生死亡的危险是15~29岁组的1.24倍,潜伏期大于10年的AIDS病人发生死亡的危险是潜伏期小于5年者的0.45倍。结论:HIV/AIDS的死亡和疑似AIDS的死亡导致了当地全人群死亡率的增加,是2000年之后当地死亡的主要原因。既往有偿献血员HIV感染者在感染HIV五年内发病的比例为7.8%。既往有偿献血员HIV感染者的AIDS潜伏期、AIDS生存时间和HIV感染的生存时间,分别为8.8年、1.2年和9.8年。随着感染HIV时的年龄增加,HIV感染者发生AIDS和死亡的危险增加。感染HIV时的年龄在50岁以上的AIDS病人死亡的危险增加,潜伏期大于10年的AIDS病人死亡危险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