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之一,初中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决定了其学习的质量、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我在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缺场”现象。所以本研究是依据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缺场”行为,借助布迪厄的场域、资本、惯习理论分析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目的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并试图为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们提供有效的方向性借鉴。我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实物分析法获取资料,以实习学校A中学的初一年级Z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观察、访谈和分析。通过一学期的时间深入观察和了解Z学生,我对Z学生的课堂“缺场”行为表现从空间场、时间场、互动场、秩序场、规则场、环境场、关系场、知识场这八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其主要表现有:说话、起哄,做其他科目的作业,不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同学间的矛盾冲突,发呆,无视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玩手机游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我发现这些行为在课堂上出现频繁,严重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基于Z学生的表现并以布迪厄的场域、资本、惯习为理论基础,分析出Z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缺场”的原因主要有:(1)场域的窘迫处境:师生互动无效、学生场域生存策略使然、教师的绝对权力;(2)资本的分配不均:学生主动放弃文化资本、学生文化资本掌握存在偏差、教师文化资本的优势;(3)惯习的不良发展:教师的授课惯习使然、同学间的资本抗衡、学生自身对“缺场”的默认。进而进一步提出使Z学生由课堂“缺场”转为真正“在场”的策略:从场域的改良来说,教师要转变教育视角、优化场域环境,Z学生转变场域策略;从资本的提升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需要、提升场域资本,Z学生要努力竞争文化资本;从惯习的重塑来看,教师要改善教学惯习、激活课堂教学,Z学生要使在场变为惯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