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浅刺证治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aaja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古代文献,整理不同时期毫针浅刺的理论基础、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毫针浅刺的刺法、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毫针浅刺的证治规律,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目录学方法对研究范围内“毫针浅刺”相关文献进行查找、筛选、收集;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类;运用医学史学方法从学术史的研究角度探寻毫针浅刺的发展历程;运用理论分析评述法对文献资料从针灸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对文献数量、分布特点进行横向及纵向对比分析,对建立的文献数据库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结果:1.战国秦汉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内经》《难经》中皮部理论、经脉络脉理论、经筋理论、腧穴理论以及营卫理论阐明毫针浅刺是在针刺皮部、络脉、经筋、浅层经气的基础上,以刺卫为主调和营卫、刺络为主调整经络气血状态。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该时期针对腧穴的浅刺以四肢爪甲末端的“部位穴”为主,针对经脉的针刺体现出上肢经脉、下肢阴经应浅刺的特点。毫针浅刺的刺法:包括单针浅刺、多针浅刺以及“引皮而刺”的直针刺、卧针而刺,后两种是确立于金元时期的沿皮透刺的萌芽。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毫针浅刺治疗内科、外科疾病,内科疾病以病位浅、病势轻、病性偏阳热的疾病为主、涵盖以寒客经脉引起拘挛疼痛的肢体经络病证、气血亏虚的虚证;外科疾病多为浅表的痈脓。该时期毫针浅刺侧重于理论基础。2.晋唐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以《内经》《难经》为本,对前期基础理论或直接辑录经典按类编排,或对其进行注解,增加了腧穴主治的理论,确立“腧穴-经络-主治”的理论体系。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浅刺腧穴占全部记录腧穴的比例接近9%,分布以上肢部、下肢部、头颈部较多,特定穴占比超过85%,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交会穴,以五输穴为主;浅刺经脉阳经居多,以太阳经脉、少阳经脉为主,阴经的浅刺以手太阴脉为主。毫针浅刺的刺法:与前期基本保持一致,为常规浅刺,包括单针浅刺、多针浅刺、引皮而刺。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涵盖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科、眼科共计20余类50种病症,其中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肺系病证为主;多治疗痹证、胸痹、咳嗽、喘证、痉证。该时期毫针浅刺侧重于腧穴理论和腧穴主治的发展。3.宋金元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在前期理论基础上,继续丰富腧穴主治的相关内容,腧穴与经络、相应脏腑的关联进一步加强,“腧穴-经络-脏腑-主治”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常规浅刺的腧穴在全部腧穴中的占比稳定(位于1 0%-15%的区间)、分布部位及特点与前期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四肢部和头颈部,特定穴的比例超过60%,特定穴的种类增加了郄穴,仍以五输穴数量最多;浅刺经脉仍以阳经浅刺(太阳经、少阳经)为主,手太阴经仍是浅刺最多的阴经。毫针浅刺的刺法:在前期的常规浅刺基础上,增加了沿皮透刺,丰富了毫针浅刺的针刺方式,不同刺法特点有所异同。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眼科共计20余类80余种病症,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外感病证为主,多治疗痹证、疟疾、外感伤寒、头痛、癫疾。该时期毫针浅刺的侧重点在沿皮透刺的确立和临床运用方面。4.明清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在前期理论基础上,发展沿皮透刺的腧穴主治,以“腧穴-经络-脏腑-病症-刺灸法”为主的毫针浅刺体系得以完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不同的浅刺刺法有不同特点,常规浅刺的腧穴、经脉特点与前期大致相同,在沿皮透刺中,腧穴在数量上多于常规浅刺的腧穴数量,占全部腧穴的比重超过20%、分布于头颈部、背部、胸胁部、四肢部、腹部并以头颈部、背部和胸胁部为主,52.9%的沿皮透刺腧穴属于特定穴,特定穴种类增加了背俞穴、募穴,并以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为主;仍以阳经(特别是足太阳经)的浅刺为主。毫针浅刺的刺法:在前期的浅刺刺法基础上,发展沿皮透刺,增加沿皮透刺的作用方式、作用部位、作用腧穴,根据不同病症选择沿皮透刺的方向及距离。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可治疗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眼科共计超过30类共计160种疾病,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咽喉疾病为主,多治疗痹证、头痛、疟疾、胸痹心痛、喉痹。该时期毫针浅刺的侧重点在常规浅刺腧穴主治的补充完善以及沿皮透刺的发展两个方面。结论:1.毫针浅刺的理论体系:起源于《内经》《难经》时期,与皮部理论、经络络脉理论、经筋理论、腧穴理论以及营卫理论有密切关联,毫针浅刺在针刺皮部、刺络脉、刺经筋、针刺浅层经气的基础上,以刺卫为主调和营卫、刺络为主调整经络气血状态;晋唐时期腧穴主治及刺灸法的发展使毫针浅刺逐渐从理论走向临床;宋金元时期腧穴主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沿皮透刺的确立丰富了浅刺理论的内涵,扩展了适用范围;明清时期在对前期文献整理以及临床实践汇总的基础上完善毫针浅刺的理论体系。2.毫针浅刺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浅刺腧穴在全身各部位均有分布,以四肢部和头颈部为主,沿皮透刺使毫针浅刺在躯干部广泛运用;浅刺腧穴包含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募穴、背俞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多种特定穴;浅刺经脉整体以阳经居多,其中以太阳经为主,阴经的浅刺则以手太阴经为主。3.毫针浅刺的刺法:包括常规浅刺(直刺、沿皮刺)和沿皮透刺两种主要方式,它们的针刺深度和针刺层次清晰,垂直深度均不超过二分,针刺层次均位于皮肤或皮下,不刺入肌层;相较于常规浅刺,沿皮透刺具有进针角度小、一次针刺刺激面积广、范围大的特点。4.毫针浅刺证治规律:毫针浅刺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证治规律,主要体现出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分部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内经》中相应经脉的“是动病”“所生病”“经筋病”,此外,还包含了特定穴治疗疾病的特点。总体而言,毫针浅刺治疗病症多有痛、痹、寒、热的特点,以肢体经络病证、外感病证、头面五官类病症为主,体现出以治疗表证、热证、阳病为主,兼具治疗阴病、脏腑病、情志病、全身性疾病的特点。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手术麻醉后,部分老年患者出现学习、记忆、专注力和注意力的障碍。其具体机制目前仍未明了,而全身麻醉可能是潜在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吸入麻醉药所致的神经毒性以及
<正>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我和一些参加会议的文艺界政协委员,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感到十分振奋和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个讲话中关于文艺工作的
气溶胶是大气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太阳辐射及云的相互作用对气候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气溶胶的空间分布复杂多变,其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不仅使大气中的辐射传输更加复杂,
目的 :对比用不同镇痛药物对进行阑尾炎手术的患者进行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近年来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90例患者
<正> 近代南北曲所用宫调,仍是处于宋元以为从唐宋燕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传统宫调系统之中。这个系统,在历史上曾包括有南宋词曲的七宫十二调、金元的六宫十一调、元代北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相对于传统的股东至上理念提出的理论。利益相关者强调企业除了关注股东利益之外,更要综合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管理者、员工、债权人、消费者、经销商
城市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对周围有很强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因文化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有巨大作用,河北的历史文化资源又十分丰厚,以河北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河北城市竞争力就是
作为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量子信息处理得到越来越迅速的发展,其中的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是量子信息处理中发展最快的两个方向:一方面,量子通信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原理
晶格匹配的InGaAs/InP焦平面探测器被广泛应用于航天遥感、医疗诊断、农业工业、安全监控等领域。本论文结合高性能近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发展需求,围绕低噪声、大规模的InGaA
"底层文学"是中国新世纪文学中新出现的,也是最引人关注的文学现象,它代表着文艺发展的新方向。新世纪"底层文学"作品繁多,其中优秀作家层出不穷,例如陈应松、胡学文、罗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