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古代文献,整理不同时期毫针浅刺的理论基础、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毫针浅刺的刺法、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毫针浅刺的证治规律,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目录学方法对研究范围内“毫针浅刺”相关文献进行查找、筛选、收集;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类;运用医学史学方法从学术史的研究角度探寻毫针浅刺的发展历程;运用理论分析评述法对文献资料从针灸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对文献数量、分布特点进行横向及纵向对比分析,对建立的文献数据库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结果:1.战国秦汉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内经》《难经》中皮部理论、经脉络脉理论、经筋理论、腧穴理论以及营卫理论阐明毫针浅刺是在针刺皮部、络脉、经筋、浅层经气的基础上,以刺卫为主调和营卫、刺络为主调整经络气血状态。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该时期针对腧穴的浅刺以四肢爪甲末端的“部位穴”为主,针对经脉的针刺体现出上肢经脉、下肢阴经应浅刺的特点。毫针浅刺的刺法:包括单针浅刺、多针浅刺以及“引皮而刺”的直针刺、卧针而刺,后两种是确立于金元时期的沿皮透刺的萌芽。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毫针浅刺治疗内科、外科疾病,内科疾病以病位浅、病势轻、病性偏阳热的疾病为主、涵盖以寒客经脉引起拘挛疼痛的肢体经络病证、气血亏虚的虚证;外科疾病多为浅表的痈脓。该时期毫针浅刺侧重于理论基础。2.晋唐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以《内经》《难经》为本,对前期基础理论或直接辑录经典按类编排,或对其进行注解,增加了腧穴主治的理论,确立“腧穴-经络-主治”的理论体系。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浅刺腧穴占全部记录腧穴的比例接近9%,分布以上肢部、下肢部、头颈部较多,特定穴占比超过85%,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交会穴,以五输穴为主;浅刺经脉阳经居多,以太阳经脉、少阳经脉为主,阴经的浅刺以手太阴脉为主。毫针浅刺的刺法:与前期基本保持一致,为常规浅刺,包括单针浅刺、多针浅刺、引皮而刺。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涵盖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科、眼科共计20余类50种病症,其中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肺系病证为主;多治疗痹证、胸痹、咳嗽、喘证、痉证。该时期毫针浅刺侧重于腧穴理论和腧穴主治的发展。3.宋金元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在前期理论基础上,继续丰富腧穴主治的相关内容,腧穴与经络、相应脏腑的关联进一步加强,“腧穴-经络-脏腑-主治”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常规浅刺的腧穴在全部腧穴中的占比稳定(位于1 0%-15%的区间)、分布部位及特点与前期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四肢部和头颈部,特定穴的比例超过60%,特定穴的种类增加了郄穴,仍以五输穴数量最多;浅刺经脉仍以阳经浅刺(太阳经、少阳经)为主,手太阴经仍是浅刺最多的阴经。毫针浅刺的刺法:在前期的常规浅刺基础上,增加了沿皮透刺,丰富了毫针浅刺的针刺方式,不同刺法特点有所异同。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眼科共计20余类80余种病症,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外感病证为主,多治疗痹证、疟疾、外感伤寒、头痛、癫疾。该时期毫针浅刺的侧重点在沿皮透刺的确立和临床运用方面。4.明清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在前期理论基础上,发展沿皮透刺的腧穴主治,以“腧穴-经络-脏腑-病症-刺灸法”为主的毫针浅刺体系得以完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不同的浅刺刺法有不同特点,常规浅刺的腧穴、经脉特点与前期大致相同,在沿皮透刺中,腧穴在数量上多于常规浅刺的腧穴数量,占全部腧穴的比重超过20%、分布于头颈部、背部、胸胁部、四肢部、腹部并以头颈部、背部和胸胁部为主,52.9%的沿皮透刺腧穴属于特定穴,特定穴种类增加了背俞穴、募穴,并以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为主;仍以阳经(特别是足太阳经)的浅刺为主。毫针浅刺的刺法:在前期的浅刺刺法基础上,发展沿皮透刺,增加沿皮透刺的作用方式、作用部位、作用腧穴,根据不同病症选择沿皮透刺的方向及距离。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可治疗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眼科共计超过30类共计160种疾病,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咽喉疾病为主,多治疗痹证、头痛、疟疾、胸痹心痛、喉痹。该时期毫针浅刺的侧重点在常规浅刺腧穴主治的补充完善以及沿皮透刺的发展两个方面。结论:1.毫针浅刺的理论体系:起源于《内经》《难经》时期,与皮部理论、经络络脉理论、经筋理论、腧穴理论以及营卫理论有密切关联,毫针浅刺在针刺皮部、刺络脉、刺经筋、针刺浅层经气的基础上,以刺卫为主调和营卫、刺络为主调整经络气血状态;晋唐时期腧穴主治及刺灸法的发展使毫针浅刺逐渐从理论走向临床;宋金元时期腧穴主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沿皮透刺的确立丰富了浅刺理论的内涵,扩展了适用范围;明清时期在对前期文献整理以及临床实践汇总的基础上完善毫针浅刺的理论体系。2.毫针浅刺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浅刺腧穴在全身各部位均有分布,以四肢部和头颈部为主,沿皮透刺使毫针浅刺在躯干部广泛运用;浅刺腧穴包含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募穴、背俞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多种特定穴;浅刺经脉整体以阳经居多,其中以太阳经为主,阴经的浅刺则以手太阴经为主。3.毫针浅刺的刺法:包括常规浅刺(直刺、沿皮刺)和沿皮透刺两种主要方式,它们的针刺深度和针刺层次清晰,垂直深度均不超过二分,针刺层次均位于皮肤或皮下,不刺入肌层;相较于常规浅刺,沿皮透刺具有进针角度小、一次针刺刺激面积广、范围大的特点。4.毫针浅刺证治规律:毫针浅刺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证治规律,主要体现出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分部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内经》中相应经脉的“是动病”“所生病”“经筋病”,此外,还包含了特定穴治疗疾病的特点。总体而言,毫针浅刺治疗病症多有痛、痹、寒、热的特点,以肢体经络病证、外感病证、头面五官类病症为主,体现出以治疗表证、热证、阳病为主,兼具治疗阴病、脏腑病、情志病、全身性疾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