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附院门诊楼自然通风设计研究

来源 :北京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ca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院建筑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门诊楼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量病人提供诊断、治疗、康复、检查等服务,具有使用人员密集,人员构成复杂,建筑功能多样,流线组织复杂等特征。对门诊楼自然通风设计研究不仅可以改善其空气品质,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还可以减少门诊楼内细菌含量,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同时可以减少机械通风的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因此对门诊楼自然通风进行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采用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方法,以青医附院门诊楼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适用于相同类别空间组合的门诊楼建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典型案例的选择以及案例研究设计;自然通风相关理论的研究;青医附院门诊楼典型案例的嵌入式分析研究;结论与展望4部分。其中嵌入分析单元一是对青医附院门诊楼自然通风潜力进行分析并制定气候适应性自然通风设计策略;嵌入分析单元二是对青医附院门诊楼自然通风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寻找其自然通风问题的原因;嵌入分析单元三是对青医附院门诊楼自然通风的优化设计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对于厅式布局门诊楼建筑,其自然通风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建筑内空间复杂且进深较大,难以形成“穿堂风”;建筑在设计之初,虽考虑到引入中庭空间来解决自然采光和通风问题,但是中庭空间未能发挥预期作用;门诊楼内部空气流线存在交叉混流的问题。因此在建筑自然通风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建筑总平面布局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选择合适的朝向;同时结合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环境以及建筑本身因素进行自然通风潜力分析,并根据自然通风潜力制定出气候适应性自然通风设计策略;对建筑内部进行“模块化”自然通风设计,避免空气流线交叉混流,同时保证各个“模块”内均具有良好的通风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产前检查胎儿附属物对产科急症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分娩的60例孕产妇,以是否发生产科急症为分组依据,将其分
较严重生物降解的原油没有正构烷烃,甚至缺失类异二戊烯烃,给油源研究造成一定困难.这种降解油中沥青质含量很高,用沥青质热解可产生相当量的正构烷烃和其它的烃类成分,例如:
对人工种植在关坪和景洪2个区域内的3个不同生境条件下的云南蓝果树幼苗生长情况比较得出:2011年,关坪区域林窗地块内幼苗的平均基径和平均苗高分别为1.5 cm 和145.9 cm,非林窗
难以控制的外伤性脑脊液漏及严重的颅内感染在临床工作中是常见的比较棘手的问题.我科自1995年以来,通过采用腰大池引流的方法对其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为了解樟子松种子园无性系之间生长性状的变异情况,对其树高、胸径、冠幅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树高、胸径和冠幅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无性系内树高、胸径和
鲍曼不动杆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其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尤其是报道发现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病人出现耐亚胺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