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or Networks,WSN)具有易于部署和扩展,节点价格低廉,容错能力强等特点,能够不受时间、空间及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将监测得到的数据提供给需要的用户,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WSN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环保、医疗、日常生活及抗灾救险等多个领域,具有十分可观的应用场景,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无线媒介的开放性、广播性、动态脆弱性等特征,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着严重的可靠性及安全问题。特别地,干扰一直是摆在无线通信领域研究者们面前的一大难题。除了网络节点通信过程中产生的无意干扰之外,攻击者利用无线电射频设备或者被其捕获的节点发起的干扰攻击更是对无线网络通信造成严重威胁。我们阐述了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干扰攻击相关问题的重要意义和面临的挑战,从攻和防两个方面综述了当前干扰攻击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攻主要是指干扰攻击建模与评测,当前的攻击模型只考虑了时间域上的攻击方式,缺乏空间维度上的思考。防则包含攻击的检测与抵御机制,干扰攻击的检测方法研究已相对成熟,而主动防御特别是干扰源定位研究则相对缺乏。另一方面,缺少攻防之间策略改变的内在分析。因此,针对当前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干扰攻击模型、干扰源定位以及干扰攻防博弈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已有的干扰模型都是在时间的维度考虑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干扰攻击方式或手段,包括已提出的持续性干扰、欺骗性干扰、随机性干扰以及按需干扰等。但在面向应用的传感器网络中,位置信息至关重要。我们提出如下问题:“在有k个干扰源的情形中,攻击者如何放置这些干扰源,以使网络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通度最小?”。我们将上述问题归纳为k-干扰源部署问题(k-Jammer DeploymentProblem,k-JDP)。据我们可知,这是在传感器网络领域,第一次提出该问题。首先,从网络节点之间连通度的角度出发,将k-JDP形式化,并证明了该问题即使在理想情况下(攻击者掌握了传感器网络全局拓扑信息),依然是NP完全的。第二,为了试图求出k-JDP的最优解,给出了该问题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证明了其表示的正确性;第三,为了计算的高效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独立集相关理论的启发式算法,并通过模拟实验证明了其有效性。针对已有干扰源定位算法定位准确度不足,计算开销过大等问题,提出一种测距无关的干扰源定位算法CJ(Catch the Jammer)。CJ算法不依赖于节点的测距信息,如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值(Received Signal Strength,RSS)以及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等,只需要节点的位置信息,通过定义好的干扰区域边缘内的节点之间的相互协作,借助于计算几何中凸壳及最小圆覆盖理论共同实现攻击者的定位。我们证明了算法的正确性,分析了算法的复杂度,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基于RSS定位算法实现的简单性和低成本,使其在传感器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传统的基于RSS的定位算法不能用于干扰攻击环境下。这是因为,在传播损耗模型中,节点之间的距离由RSS值、传输功率和路径损耗参数等值决定,且呈指数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传感器节点定位,干扰环境下干扰源不会同参照节点协同合作,因此RSS定位算法所依赖的信号传播模型无法直接应用到干扰源定位中。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测距参数可消减的干扰源定位算法。首先利用线性回归理论,将经典信号传播模型中的距离(Distance)与RSS的关系线性化,通过公式推导得出关于干扰源位置的矩阵方程,在此矩阵方程中,干扰源的位置估计不再需要传输功率以及路径损失指数等参数。我们进一步证明了在有4个不同的线性无关的RSS值的条件下,线性化参数亦不影响干扰源定位的准确性。最后通过模拟实验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在传感器网络中,已有的与干扰攻击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攻和防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点上。在攻击环境下,干扰者的“攻”与网络或网络节点的“防”之间究竟是如何交互进行的,即双方“攻”和“防”策略选择的改变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理论前提?网络在干扰攻击环境下,是否存在稳定状态?以上问题的提出,对于了解网络攻防的内在机理,分析攻击者的攻击策略以及网络本身的防守策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一个攻击者和n个网络节点之间的攻防问题形式化为具有(n+1)个参与人参与的有限非合作博弈。网络节点的目的则是在综合考虑节点间干扰和面临攻击的前提下,最优化自己的支付;而攻击者则尽可能的破坏网络性能并同时最小化能耗。根据相关的博弈理论,得出形式化后的(n+1)有限非合作博弈存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mixed strategy Nashequilibrium,MSNE)。为了找出MSNE,引入虚拟行动学习模型,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