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选择术前心肌酶正常、心功能基本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手术时间约在AMI后第2周、第3周、第4周,并对这三个时间段的术后效果进行比较。方法:纳入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后行OPCAB患者59名,要求纳入对象术前心肌酶恢复到正常水平、心功能基本正常。依据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至手术当日的时间间隔将所有入组对象分为三组:A组(8-14天)17名,B组(15-21天)22名,C组(22-28天)20名,三组患者术前各项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以心肌损伤标记物包括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 I)、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h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的水平,患者术后出院前所收集总结的临床资料(围术期死亡率等)及患者术后出院前心脏超声所测量LVEF为衡量指标,比较AMI患者于AMI发生第2周、第3周、第4周行OPCAB的术后效果。其中心肌损伤标记物的测定,需要于手术切皮前(T0)、第一支桥血管灌注1h(T1)、3 h(T3)、6 h(T6)、12 h(T12)、24 h(T24)采集患者血液,检测以上时间点血液中cTnI、H-FABP及IMA的水平。结果:(1)发现OPCAB术后H-FABP与cTnI呈正相关关系(r=0.281,P=0.031);(2)分别比较同一时间点A、B、C三组cTn I、H-FABP、IMA的各自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A、B、C三组LVEF、围术期死亡率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PCAB术后H-FABP与cTn I呈正相关关系,时间上H-FABP较cTn I出现更早,体现了H-FABP在OPCAB围术期心肌损伤诊断方面的参考价值;(2)通过酶学检查,在AMI发生第2、3、4周行OPCAB的三组病例,其酶学检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的结果表明,在AMI后更早时期行OPCAB没有造成明显心肌损害;(3)通过比较术后临床资料,在AMI发生第2、3、4周行OPCAB的三组病例,其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的结果表明,手术时机的不同没有造成术后效果的差异;(4)上述结果表明,对于AMI后有心绞痛发作等需在AMI早期如2周、3周行OPCAB的患者,除外手术禁忌症,可以考虑及早手术,尽可能使患者避免心血管恶性事件,这部分病人在手术时机选择上,不一定按传统观念等待至AMI发生4-6周以后。因此,手术适应症及病例选择合理的前提下,选择在AMI后第2周、第3周行OPCAB,与AMI后第4周行OPCAB的病例比较,手术效果同样安全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