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重要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已居于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目前,全球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大约有138万,每年因患有乳腺癌而死亡的病例数约为46万。近年来,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在2007年公布的《中国乳腺癌防治现况报告》指出,北京和上海的发病率为45/10万和54.9/10万,在10年内分别上升了23%和31%。降低乳腺癌发病率,预防是关键,因此,界定乳腺癌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化学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表明,肥胖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但肥胖影响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却尚无定论。有研究者提出,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联素、瘦素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可能因此而介导了肥胖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已有针对此问题的研究,但这部分研究报告的结论均为单独的低脂联素水平或者单独的高瘦素水平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没有将脂联素瘦素结合起来研究脂联素/瘦素比值与乳腺癌的关系。此外,国内关于脂联素或瘦素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均以各地医院收治的已确诊的乳腺癌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导致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差别较大,年龄跨度较大,必然产生一定的偏倚,需要来自于人群的调查资料予以矫正。因此,需要进行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探索脂联素、瘦素及脂联素/瘦素比值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的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脂联素、瘦素及脂联素/瘦素比值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以寻找评价乳腺癌发病风险的潜在指标,为之后界定乳腺癌高危人群并进行有效的化学干预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前期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了山东、河北、江苏及天津共122,058名女性,得到2年内新发乳腺癌病例123例,剔除拒绝采集血液标本及血液标本不合格的病例后得到乳腺癌患者43例。以该43例乳腺癌患者为病例6组,以同社区,同年龄(土3岁)为配对标准,选择经临床检查或病理诊断排除乳腺癌的女性为对照组,按照1:1进行配对,最终入组病例及对照共43对。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入组者血清脂联素、瘦素水平,进行配对t检验、χ2检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一、单因素分析表明,病例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4.54+2.60μg/mLvs6.48+4.66μg/mL,p=0.017),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8.35+5.57μg/mL vs5.31±3.39μg/mL,p=0.007),脂联素/瘦素比值低于对照组(0.76±±0.59vs1.84+1.81,p=0.000)。二、绝经前女性的血清脂联素平均水平明显低于绝经后女性(4.43±3.45μg/mLvs6.45±4.02μg/mL,P=0.015),而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也明显低于绝经后乳腺癌患者(3.35±1.55μg/mL vs5.90±2.92μg/mL,P=0.001)。三、多因素分析显示,脂联素、瘦素与乳腺癌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脂联素/瘦素比值与乳腺癌密切相关(OR=6.33,95%CI:1.87-21.40,p=0.003),相关性明显优于单独的脂联素或瘦素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结论一、人群资料表明,乳腺癌患者较非乳腺癌患者具有较低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高的血清瘦素水平,以及较低的脂联素/瘦素比值。二、乳腺癌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低,尤其是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脂联素水平更低,提示体内雌激素水平对血清脂联素水平可能存在影响,可能与脂联素共同影响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三、脂联素、瘦素与乳腺癌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我们单独的脂联素或瘦素并不适合用来评价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但将脂联素、瘦素结合起来之后,脂联素/瘦素比值与乳腺癌密切相关,提示我们脂联素/瘦素比值可能是评价乳腺癌风险的潜在指标,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