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资源、环境、减灾是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地质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随着科学进步和人类对减灾发展的需要,将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结合的风险研究也随之开始。大关县90%地域为山地,属于中山峡谷地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是云南省遭受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县之一,地质灾害问题成为大关县经济发展长期难以摆脱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利用越来越强,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亦越来越严重,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地质灾害越演越烈,严重制约着该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已成为大关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任务。目前在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风险区划是地质灾害研究和环境地质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依托导师的《云南省鲁甸、大关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研究》课题,以云南省大关县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成果与有关资料对该县地质灾害成因进行了初步探析,认为该县地质灾害发育与断裂构造及背斜构造有较好的耦合关系;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该县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危害特征及社会经济条件,建立了该县的危险性、易损性及风险评价模型,完成了以乡镇为单位的大关县地质灾害的风险区划,并依据风险区划提出了大关县地质灾害防灾规划建议及适合县情的防灾减灾策略建议。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危险性评价:建立了层次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运用GIS技术进行了大关县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值线区划(分重度区、中度区、轻度区3级);根据510个单元的危险性指数,在等值线区划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单位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了各乡镇的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2.易损性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了大关县地质灾害对人口、物质财富和土地资源的易损性,计算了各乡镇的地质灾害易损性指数。3.风险评价:综合危险性评价与易损性评价,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计算了各乡镇地质灾害风险指数,运用GIS技术对大关县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划分了地质灾害风险区(分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较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低风险区5等)。4.防灾减灾对策:依据风险区划,提出了大关县地质灾害防灾规划建议及适合县情的防灾减灾策略建议,倡导“工程防灾与生态防灾”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