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不见的人》和《黑孩儿》都是美国黑人作家的经典作品。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分析,本论文试图揭示它们的共同主题-主人公的意识成长-及它们对社会现实、黑人经历相似的再现以及创作的社会目的。论文以杜波伊斯对黑人经验的阐释,尤其是他的“双重意识”概念作为立论的基础,内容由主人公的南方经历推进到北方经历。这项未有人尝试的系统分析将为两部作品现存的评论增加一个新的视角。
这两部作品都是关于一个在二十世纪美国社会长大的黑人男孩意识成长的记叙。内战后的美国,种族制代替了奴隶制,白人们只以成见看待黑人,否定黑人个体的存在。不仅南方如此,北方也是如此。北方,这个希望中的自由之地,根本没有摆脱种族歧视,只是更巧妙地推行种族歧视罢了。因此,种族歧视对于黑人来说是无法逃避的美国现实。在这种背景之下,两位主人公经历了意识的成长:种族意识,继而双重意识。对于欺压他们的环境,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态度:适应和反叛。《看不见的人》的适应者在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漂白中迷失了自我,他将自己所继承的种族文化掩埋在无意识中。当他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的文化遗产时,他的种族意识才得以复萌,他的种族身份也失而复得。最后,他开始明白他必须以双重身份活着:既是一个黑人,又是一个美国人。“双重意识”是他意识成长的终点。《黑孩儿》中的反叛者拒不服从种族制的号令。尽管白人和黑人同样费尽心机要让他对种族制俯首听命,他仍坚持自己的个性。通过反叛欺压他的环境,通过读书,他形成了自己的主体性。他对种族问题的认识异常深刻。他探寻着怎样才能以黑人和美国人的双重身份生存。通过描述意识成长的过程,拉尔夫·埃里森和理查德·赖特希望启发读者意识到美国黑人心灵的困境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