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特低渗高饱和油藏合理开发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engli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进行,特低渗透油气藏储量占国内新勘探石油储量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特低渗透油气藏的开采将为我国的增储上产、稳定能源供应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特低渗透油藏开采的过程中发现,由于部分油藏的饱和压力高、地饱压差小,深深地影响了特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采。因此,特低渗透高饱和油藏合理开发策略的研究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调研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以松辽盆地JS油田为例,基于其特低渗透、高饱和压力、低地饱压差的特点,以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特低渗透高饱和油藏的合理开发策略。首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综合影响,以椭圆渗流理论和平均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推导出了压裂井产能计算公式,并分析启动压力梯度、压敏效应、压裂缝条数、裂缝长度、裂缝导流能力和变形系数对压裂井产能的影响;其次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对合理开发方式、井网主控因素、井网形式优化进行了研究;在合理开发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高饱和油藏的特性,结合实际开发现状,对目标区域进行合理井网密度、合理压力系统、合理注采速度的优选,同时对JS油田的合理开发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高饱和油藏在整个衰竭开采过程中,气油比变化趋势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注采比先稳定后小幅度降低、快速升高,达到峰值、下降至平稳;对于高饱和油藏来说,在开采初期,衰竭式开采的产油量高于注水方式开采,在开采后期,注水采油见效显著;长裂缝、低导流、非均匀分布、非等长裂缝有利于特低渗透油藏均匀采油;初期开采时,特低渗透高饱和油藏需要40~60口/km~2的井网密度进行开采,可实现30%左右的采收率;高饱和油藏需要根据生产气油比的变化进行调整注采比,以此得出较高的采出程度。研究成果对于JS油田特低渗透高饱和油藏的有效开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水平井蒸汽吞吐工艺在稠油油藏的实际开发中应用非常广泛,而注汽效果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蒸汽能量利用率、储层动用程度和增产效果。本文旨在研究全井段饱和蒸汽流动规律,优化注汽参数,并结合现场井设计注汽方案。垂直井筒中的蒸汽流动属于典型的气液两相流动和传热问题,文章基于气液两相流动压降模型和传热模型,通过热流耦合的方法建立垂直井筒饱和蒸汽热流耦合模型。在流体动力学软件辅助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开展井口参数敏
高压旋转射流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前沿除垢解堵技术,它利用高压水射流和旋转控制,实现对套管柱的全方位除垢。但射流高速旋转时容易产生雾化作用而降低清洗效果,采用限速体可以控制喷枪转速。因此,研究限速体翼片参数优化和环空旋转流场分布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高压射流的除垢机理,然后建立旋转喷枪模型,对喷枪转速、排量和围压对环空流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利用自行设计的室内实验装置,分
我国页岩气资源储量丰富,加快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对提高我国油气产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常采用水平井加多级分段压裂的技术模式,压裂过程中井筒内压力波动较大,且多次循环加载,井筒水泥环封隔失效的风险较高。为了揭示水力压裂过程中井筒压力循环加载对水泥环封隔性能变化的影响,研究压裂后水泥环残余封隔能力,优选合适的水泥配方,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室内实验的方法对水泥环封隔能力进行了深
油气井出砂是长期困扰砂岩储层开发的问题,对于固结强度较低的疏松砂岩或弱固结砂岩,其出砂机理及出砂规律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对于具有一定胶结强度的中等固结砂岩,国内外学者对其出砂机理、出砂规律及出砂特征研究不够充分。中等固结砂岩储层临界出砂条件预测与出砂量预测对于完井设计及防砂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准确预测出砂对预防、解决中等固结砂岩储层出砂问题,释放油、气产能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更深入的理
深水水下井口上部连接钻井隔水管,下部连接导管,是深水钻井不可或缺的关键装备之一,如果设计控制不当会造成井口失稳,给深水钻井作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一般来讲,水下井口的稳定性主要由深水导管的承载能力保障,因此研究深水导管在海底土体中的承载能力对确保深水钻井安全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实际深水钻井工况建立了动态载荷作用下深水导管横向承载能力力学分析模型和静态载荷作用下深水导管竖向承载能力力学分析模型;
随着水力压裂技术的发展,我国超低渗透油藏能够实现大规模商业开采。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长8储层为代表的部分超低渗透油藏,通过压裂水平井和水驱开发方式实现了有效开发,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CQ超低渗透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水侵、水窜、难以建立有效驱替等问题,分析影响水驱的主控因素,对井网、缝网和开发方式等因素进行优化研究。首先,分析了CQ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水驱动态,得到了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水驱的
随着钻井装备的发展,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在大位移井、大斜度井等复杂井的钻探中应用愈发广泛,偏置机构工作的稳定性决定了导向的精确性和效率,低速重载、地层固相颗粒研磨性强、润滑不足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偏置机构的滑动轴承组件使用寿命。为了探究PCD滑动轴承的应用表现,本文以旋转导向偏置机构某型号PCD滑动止推轴承为例,对其摩擦磨损特性和结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结合偏置机构PCD滑动止推轴承的工况分析了PCD作为
提高机械钻速可以缩短钻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水力脉冲射流能够改善井底流场、提高水力能量利用率、提高清岩及辅助破岩效率,是一种提高软到中硬地层机械钻速的有效方式。受井筒空间限制,长寿命、脉冲特性可控的水力脉冲射流发生机构设计较难,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针对叶片驱动盘阀式脉冲射流发生机构完成了以下工作:(1)利用Pump Linx软件计算动力机构流场,从排量、叶轮内径、叶片个数、叶片型线安放角和阻力扭矩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低孔、低渗、基质致密,且溶洞是主要的油气储集体,因此其开发的关键是通过压裂的人造裂缝,沟通尽可能多的溶洞,以提高产量。在沟通储层溶洞储集体的过程中,控制压裂裂缝在连接溶洞后能再次起裂扩展,是提高改造效果的关键。但是针对碳酸盐岩溶洞再起裂的力学机理缺乏研究,导致对于压裂裂缝再起裂的影响因素和规律不清楚,控制方法和手段不明确。因此,本文针对碳酸盐岩溶洞再起裂的问题,推导和建立了压裂裂
气藏纵向上层多且薄、原始含气量大,分层开采产量低,多采用同井筒多层合采方式开采,提高单井产量,降低开发成本。但气藏多层合采时,由于合采产层的产量与压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引发层间干扰致使产量损失,甚至是储层伤害。目前专家学者对于气藏合采的研究多是集中于产层物性参数、合采接替时机及井筒内管流与压降等,鲜有研究层间干扰后稳产期合采产量的变化规律。本文针对气藏合采层间干扰后稳定生产期各产层的产量与各产层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