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农村面临最主要的发展问题就是彻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十八大以来,国家对脱贫攻坚极为重视,将其提升到“四个全面”国家战略布局的高度之中。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国家对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中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积极成效,农村地区绝对贫困大幅度减少,但是相对贫困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并且仍有部分区域的贫困问题较为顽固,仍然是阻碍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并对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格局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劳动力流动发挥的减贫作用也逐渐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劳动力流动及贫困的相关文献理论资料,基于相关基础理论,从农村整体经济发展层面出发,以农村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家庭贫穷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村贫困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析。从劳动力流动角度看,近年来中国农村的劳动力流动规模巨大且逐年增加,但是增速总体上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劳动力流动规模在各区域间存在差异性;东部地区劳务输出输入数均高于中西部地区。此外,农村流动劳动力还具有省内务工的比重长期高于省外务工且呈现上升趋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上升,新生代农民工比重逐年上升的特征。从农村贫困角度看,贫困人口规模大幅度减少。同时,各地区间的农村贫困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最多,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少。近年来农村贫困地区收入增速较快,高于农村整体平均水平。其次,就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机制,本文从劳动力流动的工资收入效应、人力资本提升效应,观念改变效应及农业规模效应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其对贫困的作用机理。最后,基于2018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Probit模型与OLS模型系统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家庭静态贫困及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把样本分为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研究劳动力流动对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增收效应的差异。基于2016年和2018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农村家庭对劳动力流动的选择变化对于家庭贫困状态的动态变化即脱贫与返贫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显著地降低了农户陷入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概率,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并且对贫困户的增收效应更显著。农户对于劳动力流动的选择也显著增加了贫困户脱贫的概率,抑制了非贫困户返贫的风险。同时,通过选取代表性指标检验了影响机制的作用,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观念因素及农业机械化程度均对农户静态贫困和动态贫困产生了显著的减贫效应。最后,在全文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首先是强化就业援助,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其次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破除农村家庭劳动力外流限制壁垒;再次是引导劳动力流动的同时推动农业规模经营;最后是坚持因人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战略,科学保障农村家庭多渠道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