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由心证与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证据问题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法公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刑事证据的质量。在我国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可以说是所有证人中最脆弱的人,但是由于这类案件特殊的证据构造所导致的证明难题,使得性侵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打击的效能有所流失。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由于其特殊的证据构造使得这类案件面临着一定的证明困境,一方面,由于使用非暴力手段的熟人作案以及生物证据的时效性短的特点,这类案件书证物证等实物证据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由于犯罪场所的隐蔽性,言词证据呈现“一对一”的状态,仅仅依靠未成年被害人陈述和大量证明力较弱的传来证据,通过我国印证证明很难成功实现对案件的追诉。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印证证明在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上存在适用上的不足之处,相比较于典型的自由心证,印证证明的定罪门槛相对较高,因此,在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上,如何革新我国的印证模式、赋予自由心证更高更重要的证明地位、充分发挥事实裁判者自由心证的力量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探究域外证据规则在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上的例外适用,探寻相关外围证据在我国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上适用的可行性,以此来拓宽案件的证明路径,同时呼吁适度降低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证据之间的印证标准,探究利用单一证据定罪的可能性,从证据法视角上完善案件中的证据搜集与事实认定,以寻求对未成年被害人性权利和性隐私等法益的倾斜性保护。本文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根据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随机搜索的的关于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判决书以及官方指导案例中体现的证据审查判断标准,总结出我国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证据特点;其次是通过案例来分析实践中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事实认定路径,发现印证证明在此类案件上适用的局限性。第二部分是以证据搜集和印证证明两个角度为出发点,揭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证明难问题的面纱,一方面揭示证据搜集的困难与不足是导致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证明难、认定难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对印证证明模式在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事实认定中的不足加以阐释。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证据搜集问题的反思,首先是要不断完善以被害人陈述为中心的证据搜集,其次从证据可采性的角度对我国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证据准入门槛的反思,通过探究域外国家在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上的证据规则的例外,主要以美国的品格证据和传闻证据规则在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例外适用为主,从中探寻一定的经验与启发。我国的刑事证据种类囿于八大种类,并且没有设置兜底条款,鉴于我国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在证明问题上存在的特殊困境,需要赋予专家科学证词、品格证据等证据一定的证据地位,一定程度上放宽证据的准入门槛,在实现证据自由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自由心证对于案件待证事实认定的作用,以更好地实现对我国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追诉。最后从证据证明力的角度论证孤证不能定案的传统在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需要被合理看待,在言词证据“一对一”的证据构造下,未成年被害人的陈述没有其他证据予以印证时,可以通过陈述中与案件事实关系不大的外围事实之间的印证性增强儿童证言的可信性,强调自由心证在评价儿童证言证明力中的重要作用,以探究利用单一证据定罪的可能性。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印证模式在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上适用问题的反思,首先通过对自由心证和印证模式两种证明模式进行一定的辩证分析,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论证如何发挥自由心证的力量来指导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事实认定,赋予自由心证在我国刑事诉讼证明中更明确和更重要的地位。论证如何通过构建自由心证的配套制度体系来为我国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存在的证明困境推波助澜。
其他文献
职业教育是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迈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各领域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从偏重技术人才转向要求劳动者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对此,中国加快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中“语文、思想政治和历史”三科统一使用教材的规定,中职增加了历史课程。2020年,教育部公布了10门中职公共课课程标准。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历史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概念,如在线教育、云旅游等。这些新型的在线服务场景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存在体验不足的问题。例如,听网课时,学生面对着移动设备或电脑,有娱乐、学习等诸多选择,容易分心,学习体验较差;而在云旅游中,游客常常因为身体难以融入虚拟情境而缺乏身心放松的旅游体验。在线服务体验感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消费者难以将身心沉浸到线上情境中。互联网作为虚拟空间无法触及,个体
九型人格理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引入中国并进行本土化研究。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该理论明确了“引导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积极价值取向、帮助人与人更加平等地沟通、保持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的研究重心。在帮助人们客观地了解自我、接纳他人、自爱与关心他人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国内外对如何把九型人格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在基层公务员管理应用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在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类非理性主义的“庇佑”下,对抗日战争历史进行选择性省略的观念逐渐群起效尤。尤其在国际社会中,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记忆更是一种建立在偏见下的记忆,和其他同样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相比,抗日战争的作用和地位被明显地忽视了。加之日本右倾主义的反叙事主义,也使得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记忆受到巨大冲击。本文针对这个背景,对抗战记忆如何更好地对外传播进行分析研究。集体记忆是对过去的重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全面普及,传统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逐渐从图文、广播、电视等播报向移动短视频过渡,“两微一端”与移动短视频的结合成为传统主流媒体新闻报道最新的表达方式。新京报现任社长宋甘澍在“2018年中国新闻视频高峰论坛”上提到:“视频新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偏好’”,传统主流媒体抖音号短视频在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呈现集中生产趋势并迅速
财政预算管理是国家财政治理的有力工具,中央部门财政预算掌握国家发展的命脉,关系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平稳运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部门财政预算管理在变革中不断进步,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但由于起步较晚,因此尚未发展完善,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审计发挥监督、检查的职能,及时弥补漏洞,为中央部门财政预算管理的改善提供助力。实际中,由于审计不全面、审计目标单一、审计标准缺失等原因,导致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技术不局限于存在结构化的数据源中,网络数据中也可能包含潜在的新兴技术,针对新兴技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创新新兴技术识别方法,无论是对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布局还是对企业层面的投资开发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给新兴技术画像,不局限于利用论文、专利数据,而是充分使用多种数据,例如网络舆情数据等。基于不同的数据源可从不同方面更全面地勾勒新兴技术画像:论文勾勒新兴技术的知识轮廓,专
立式储罐是石油、化工行业的重要设备,随着原油加工能力的提高及国家战略储备能源的需要,大型立式储罐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随着自然灾害的发生,储罐在飓风、地震的环境下会遭到强度破坏,发生屈曲变形、罐体倾覆、罐壁失效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储罐的稳定性开展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储罐在风载荷下的屈曲状态和在地震载荷下的响应,对储罐抗风抗震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对储罐的研究,采用模拟的方式,对储罐简化建模,施加载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教育加速了现代化的步伐,将核心素养研究成果运用到指导高中学段课程改革的实施中,通过凝练各学科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进入3.0阶段。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学科,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始终走在研究探索的前沿,在课程实施中取得了丰富的培育经验。然而基于2035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远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猛,2016年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7.35%,但与西方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由于一直以来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低成本的土地城镇化的强力推进,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基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强调城镇化不仅要增量还要提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