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楝科(Meliaceae)葱臭木属(Dysoxylum)植物,乔木或灌木,全属约200种,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南亚地区。我国有14种,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广东、广西和台湾;其中云南有10种,产于南部和西南部。该属多种植物作为斐济、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居民的传统药物,用于治疗发烧、痉挛及四肢麻木等症;在我国药用植物中香港葱臭木(Dysoxylum hongkongense)作为一种抗疟药物。葱臭木属植物的木材有芳香的气味,适于制作家具,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皮孔葱臭木(Dysoxylum lenticellatum C. Y. Wu ex H. Li)和杯萼葱臭木(Dysoxylum cupuliforme H. L. Li)系楝科(Meliaceae)葱臭木属(Dysoxylum)植物,研究其化学成分的报道很少,生物活性的研究未见报道。大戟科(Euphorbiaceae)巴豆属(Croton L.)植物,多为乔木或灌木,稀有草本植物。全世界有800余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1种,主要产于台湾、福建(厦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各省。巴豆属多种植物的枝、叶、皮、根均可入药,其味辛、性热、大毒,用于治疗阻滞肠胃、寒邪食积、卒然腹满胀痛、大便不通、气急口噤等。国内外学者对巴豆属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表明该属植物富含结构多样的二萜类化合物,二萜类化合物也是巴豆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HIV、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抗炎镇痛以及降糖等作用。光叶巴豆(Croton laevigatus Vahl.)和大麻叶巴豆(Croton damayeshu Y. T. Chang)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报道的很少。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两种楝科葱臭木属植物皮孔葱臭木(Dysoxylum lenticellatum)和杯萼葱臭木(Dysoxylum cupuliforme H. L. Li)以及两种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光叶巴豆(Croton laevigatus Vahl.)和大麻叶巴豆(Croton damayeshu Y. T. Chang)的化学成分及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采用常规的硅胶柱层析(CC)、葡聚糖(Sephadex LH-20)柱层析、MCI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重结晶等实验手段分离得到的104个化合物;利用IR、UV、CD、EI-MS、 HRESIMS、1D NMR(1H NMR、13C NMR、DEPT、NOE)、2D NMR(1H-1H COSY、HSQC、HMBC、NOESY、ROESY)等波谱技术以及X-ray单晶衍射分析法和CD激子手性方法,并结合与标准化合物对照和相关文献比较的方法,确定了其中104个化合物的结构,主要有甘遂烷型三萜、齐墩果烷型三萜、半日花烷型二萜、倍半萜、木脂素、黄酮和甾体等化合物。其中,26个为新化合物。从皮孔葱臭木中分离得到37个化合物,它们分别属于甘遂烷型三萜、齐墩果烷型三萜和甾体等化合物,其中10个为新化合物。从光叶巴豆中分离得到35个化合物,它们分别属于半日花烷型二萜、倍半萜、木脂素和黄酮等化合物,其中16个为新化合物。从杯萼葱臭木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主要为齐墩果烷型三萜、甾体、黄酮类化合物。从大麻叶巴豆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主要为木脂素、香豆素和黄酮类化合物。此外,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和小鼠血管舒张活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4、1.5、1.11、1.15和1.18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具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12表现出较好的血管舒张作用,在浓度为10μg/mL时,能使小鼠动脉血管舒张度为87.4%。论文最后对葱臭木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论文可望为中草药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药理学、植物化学分类学和新药筛选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为我国天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