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推理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e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推理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证。法律推理既是司法主体,特别是法官的一种法律思维活动,又是一种司法行为,因此通过法律推理产生的法律效果必然能反映司法是否公正。由于我国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司法的公平与公正,而保障司法公正的各种制度和方法中,法律推理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尽管已有不少学者讨论过这一问题,但普遍讨论得不系统,不深入,并且与司法实践(尤其与法官裁判的活动)结合得不密切,没有从法律推理与司法公正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深入论证过,鉴此,本文试图系统地论述法律推理与司法公正的关系并将其与中国的司法实践相结合,以期给法律推理如何保证司法公正一个系统的表述。全文共分五部分,分别从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两方面来论述法律推理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以及结合法律推理的不确定性和渗透于两种推理形式之中的价值判断来说明法律推理对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其中引言部分叙述了法律推理在西方的兴起和在我国的研究发展,提出了司法公正的两种要求,即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法律推理的含义和它的五个特征,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的各自内涵和区别,以及各自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其中对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的分类与有些学者不一样的地方是,把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纳入了实质推理的范畴之内。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司法和公正的关系,司法公正的内涵及其评判标准以及什么是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它们的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司法的任务,在于排解纠纷,实现社会正义,公正的标准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处理公平适度等。而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们的内容有所不同,但都是司法公正的内容之一,只有保证形式与实质两方面都公正了才是真正的司法公正。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司法实践呼唤法律推理,法律推理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价值判断渗透于法律推理之中,法律推理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司法公正的影响。首先肯定司法实践强烈需要和呼唤法律推理,法律推理既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核心,又是必要条件。着重从价值判断和法律推理的不确定性来理解法律推理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并且论述了法律的不确定性带给司法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克服这种推理的不确定性,以无限地接近裁判结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以达到人们理想中的司法公正。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正确运用实质法律推理,进一步实现和促进司法公正,以及价值判断在审判实践中的应用。实质推理的运用在司法实践中无疑是占主要地位的,大多数疑难案件中都需要法官用到实质推理,而价值判断在推理中的尤其重要,本部分就是从实质推理和价值判断的作用出发来论述它们对促进司法公正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国实现司法公正的实践与反思,在肯定法律推理的重要性的同时,提出了实现司法公正的相关路径。结语部分重申了法律推理对司法实践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我国未来的司法环境的影响和期盼。
其他文献
日本是世界文化产业第二强国,文化产业产值仅次于制造业,文化产业是日本第二大支柱性产业。日本文化产业发展集中体现了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
从品牌社群认同切入,以新奇军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社群认同影响品牌忠诚的概念模型。实证研究表明,不同层次的社群认同对品牌认同和社群承诺的影响存在差异,并验证了社群认同如
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凸显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本文研究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在响应国家有关要求下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开展好创新创业
台湾50、60年代文学的研究一直是处于台湾文学的盲点,本文试图从该时期女性作家的研究入手,探寻二十多年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脉络,分三个时期细梳了大陆对该时期女性文学研究
人际交往受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文章着重分析认知、情感、态度、及个性等心理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由此提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议。
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就是粮食供求已经出现了相对紧张、略有余缺的状况,在这一状况下,粮食风险仍在可控范围。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粮食供求紧平衡进行了一般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现代通讯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各种先进的通信网络技术得以普及和应用,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有线通信中,
<正>2013年全国18份高考语文试卷中,全国新课标卷Ⅰ、全国新课标卷Ⅱ、全国大纲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辽宁卷考查了"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7份试卷的语言连贯题均为选
目的系统评价益气活血法对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两名作者独立收集资料和评价纳入文献质量,运用meta分析对资料进行定量综合,评价不良反应。结果①对30项研
名人代言广告是广告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名人因代言虚假广告而被消费者告上法院的事件屡见报端。由于现行广告法律制度的缺失,此类案件往往以消费者的败诉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