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火葬则是人类对火的使用方式多样化的又一表现,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小步。中国古代的火葬总体来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是远古至东汉后期。这一阶段,中国的火葬主要在中国的部分少数民族中流行。第二个阶段是东汉后期到唐代末期。这-阶段,中国少数民族的火葬风俗继续发展,异域的火葬风俗伴随着佛教进入中国,火葬风俗开始在汉族佛教徒中出现。第三阶段是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火葬开始在汉族百姓中产生并盛行。两宋时期火葬开始在宋的疆域内广泛流行起来,成为一种新的丧葬习俗。宋代的火葬风俗是五代火葬风俗的延续,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全国流行的。从众多史料来看,北宋初期时火葬风俗最盛行的地区是河东路。之后慢慢演化传播,到北宋末除河东路外,北方也出现了很多火葬流行的地区。到南宋时,火葬风俗迅速蔓延到两浙、福建、成都等广大南方地区,火葬的规模空前发展。火葬人群上至宗室、士大夫阶层及军人,下至道士、商人、游学士子、普通民众。各地出现了焚烧尸体的专门场所,以及适用于新丧葬模式的葬具。总结来讲,宋代的火葬是由少数民族火葬风俗的入侵蔓延发展而来,是由点到面,由北方向南方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宋政府最开始制定了严格措施严厉禁止火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迫于社会现实的压力,到南宋时宋政府对火葬的态度有所改变,改堵为疏。宋代火葬流行的主要原因有:1、战争对旧的丧葬风俗的破坏以及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这里主要讨论战争对汉族原有土葬制度的破坏和少数民族的火葬风俗对宋人丧葬风俗的入侵;2、南宋的城市化造成火葬风俗在南方广大地区的蔓延,这里主要讨论城市化的发展对火葬风俗在南方广大地区扩散的重要作用;3佛教对世间风俗的影响,这里主要从经济层面讨论佛教对世间风俗的影响;4、土地开发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这里主要着眼于城市,分析城市周边土地的过度开发以及人口的急剧增加给传统土葬带来压力,从而加剧了火葬的流行;5、流动人口的增多增加了土葬的难度;6、风俗本身的稳定特性以及火葬风俗的优点保证了火葬风俗能够盛行不衰。面对着火葬风俗的蓬勃发展,宋代社会不同阶层对其有着不同的态度。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是由北宋时的完全禁止逐渐发展到南宋时的“禁”与“疏”的结合。士大夫阶层对火葬的态度是坚决反对者有之,完全支持者有之,持中立态度者亦有之。火葬风俗在宋代的流行,对当时及后世的社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1、宋代火葬风俗开创了后世汉民族普通民众火葬风俗的先河;2、部分的促进了宋代漏泽园制度的发展;3、火葬风俗引起人们对传统道德伦理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