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中国第一次出现新批外商独资企业数目超过中外合资企业数目的现象。从1998年起,合同外资金额中外商独资企业一直多于合资企业。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则从2000年起独资企业超过合资企业。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更加突显。据《中国对外贸易年鉴》的资料显示,2003年,新批合资企业占全部外商企业的比重下降为30.48%;而而外商独资企业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则高达65.56%。从宏观层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成立独资经营公司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一种主导方式。从微观层面上看,越来越多的合资或合作企业在中国经营数年后,通过增资扩股,转变为母公司多数控股型合资企业甚至独资企业。跨国公司为什么倾向于新建独资企业或倾向于进入由合资到外资多数控股再到外商独资的轨道?这种倾向对中国经济增长、利用外资的绩效、产业竞争力、内资企业成长等诸多方面又有哪些影响?国家和国内的企业在新形势下将如何调整自己的引资战略和发展战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中外经济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展开研究,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剖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其对中国内资企业和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然后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建议。 从文章的结构来看,本文分为四大部分,每部分各成一章: 第一部分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模式与理论分析。这一部分通过四节内容分别介绍了:1、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国外参股形式选择;2、跨国公司参股形式选择的理论分析;3、跨国公司在华独资经营的发展历程;4、跨国公司在华独资经营现状。 第二部分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剖析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倾向产生的动因。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文章的创新性所在。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外资优惠政策吸引、国家风险降低只构成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投资的前提条件,并不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独资经营倾向产生的根本原因。相反,在东道国政府管制政策、市场发育程度、法律完善程度以及当地企业经营优势给定的前提下,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盈利主体,它在进行股权结构决策时更多的会把立足点和着眼点放在公司经营的层面上,因此,微观层面上内部、外部交易成本与公司整体收益之间的平衡才是推动跨国公司倾向独资化经营的根本动力。 第三部分,分析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倾向增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四部分,就跨国公司独资经营倾向发展问题提出企业和政府方面的应对措施建议。该部分以文章第一部分跨国公司在华独资经营现状为分析对象,以第二部分成因分析为依据,结合第三部分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倾向增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为内资企业和政府企业提供应对跨国公司独资经营倾向的措施建议。内资企业作为一国经济的微观个体,直接参加市场竞争,首先直接受到跨国公司独资化趋势的影响,而且企业微观层面的原因是推动跨国公司倾向独资化经营的主要、根本动力。从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讲,内资企业最迫切得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跨国公司的独资化浪潮,因此该部分侧重了对企业应对措施的分析。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今结合中国实际,注重模型运用。在宏观层面分析时借助Yigang Pan的11因 素模型与研究成果,分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模型相符之处;找出现实状况 与模型分析结论一些相悖之处,引用跨国公司股权结构战略两阶段演进模型 从微观层面对跨国公司独资经营倾向产生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今本文在对国家风险和优惠政策方面的宏观分析中,结合与日本、韩国国家引 资政策的比较,得到的研究结论与目前国内学者的观点不同(一些学者认为 独资倾向是中国投资优惠政策和国家风险降低的结果)。.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说明问题。.本文包括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和中国利用外资中的热点问题(如民族工业, 平衡外资政策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见解、提供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