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性气道狭窄是指气管由多种良性疾病(如感染及外伤、复发性多软骨炎等疾病)导致气道狭窄的一类疾病疾病。随着呼吸生命支持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在危重症及呼吸衰竭患者抢救过程的普及应用,气道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并成为呼吸介入领域的多发疾病。目前因气道狭窄机制仍不明确,目前仅通过支气管镜下冷冻、激光等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但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后患者仍有较高的再狭窄的发生率,目前治疗只能短期内缓解患者气道狭窄,仍有肉芽组织等形成导致气道再次狭窄,因此研究良性气道狭窄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良性气道狭窄形成最近研究发现,气管粘膜的损伤破坏了局部粘膜血液循环,从而导致粘膜缺血和低氧产生,随后形成粘膜糜烂、溃疡和气管软骨炎。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是哺乳动物和人体细胞内存在的,组织为适应缺氧环境而发生反应的一类关键保护性转录因子。低氧条件下可与靶基因的缺氧应答原件结合,从而激活靶基因的转录,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等,这些靶基因参与细胞的血管新生、糖代谢、细胞生存及凋亡等。本研究目的是从细胞水平观察HIF-1α及其靶基因在成纤维细胞的表达,为今后体外研究HIF-1α在良性气道狭窄形成机制中作用做基础。目的:探讨HIF-1α及下游靶基因良性气管狭窄患者肉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方法:1利用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对良性气道狭窄病理组织进行鉴定。2利用组织块培养方法分离培养良性气管狭窄的患者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进行形态观察,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鉴定。3利用免疫荧光检测HIF-1α及相关靶基因在成纤维细胞的表达。结果:1病理切片镜下可见: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均与表面相垂直,并在近表面处互相吻合形成弓状突起,肉眼呈鲜红色细颗粒状。新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散在分布于毛细血管网络之间,很少有胶原纤维形成。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其中。2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贴壁细胞为典型的长梭形,其胞体较大,细胞界限清楚,立体感强,折光性高。3 HE染色示细胞和细胞核较大,轮廓清楚,核仁大而明显,细胞质弱嗜碱性。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波形蛋白染色呈阳性,胞浆内见大量棕黄色颗粒,核为蓝色。5免疫荧光示HIF-1α及下游靶基因TGF-β1、VEGF胞浆内显示红色和绿色,提示HIF-1α及下游靶基因TGF-β1、VEGF分别成纤维细胞上有表达。结论:HIF-1α及下游靶基因TGF-β1、VEGF在人良性气道狭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上有表达,从而为体外研究HIF-1α及下游靶基因TGF-β1VEGF在良性气道狭窄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奠定有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