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涵式发展是高校自身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优化大学内部组织结构,是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首要任务。二级学院是大学的基本学术组织结构,是大学学科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实现单位,是大学各项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扩招的进程中发展迅速,在“求全求大”思想的支配下,学院设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统一的设置标准,在学院设置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学院和美国州立大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从管理跨度理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知识创新群理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探寻地方综合性大学学院设置的理论基础;从政策导向、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学校定位五个方面寻求地方综合性大学学院设置的现实依据。美国州立大学与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学校类型和职能上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在各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相似,因而具有可比性和借鉴性。本研究从各高校的网站上收集部分美国州立大学和中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学院设置的数据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统计分析,为本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对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学院设置进行问题探究,发现存在着学院数量总体偏多、学科层次总体偏低、设置标准混乱、理工类学院设置问题突出等问题。并挖掘出这些表象后面所隐藏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将降低管理效率,形成资源壁垒,阻碍学科发展,增加生均培养成本,进而影响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良好运行,知识创新群的建设,复合型、创新型才的培养以及招生就业情况,最终影响大学的整体水平。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对其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的分析,借鉴国外同类大学的经验启示,提出了地方综合性大学学院的七个设置标准:学院数量以10个左右为宜,以学科专业目录为基准,按较高的学科层次设置,提倡跨学科设置,重视特色学院建设,避免重复设置,以综合性为导向、以并入或合并为准则。并对于如何规范和调整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学院设置,提出以下五个建议:压缩学院数量,拓宽学院口径;规范现有学院名称;增强学院的实体化程度,提高大学内部管理水平;重视特色学院的建设;试行学部制等。本研究对于优化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学院设置,促进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内涵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