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惠金融和家庭金融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两者的相似之处是通过合理使用金融市场来提高家庭的财富效用。传统的金融发展虽然为家庭金融提供了丰富的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但它所带来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群体间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却不容忽视,普惠金融则更具包容性。多国的普惠金融发展已证明了普惠金融有利于减少金融排斥现象,改善贫困群体生活,提高其参与金融市场的可能性。此外,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东部和中西部家庭对金融资产的选择和配置具有较大差异性。因此,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是,随着我国普惠金融的全面发展,家庭对金融市场的参与性以及金融资产配置比重是否会相应提高?针对普惠金融是否会影响家庭金融参与度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进行分析,其中第2、3、4、5为核心章节。第2章对目前各国普惠金融主要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比较,并对Sarma构建的普惠金融指数进行了优化,使之更符合中国的金融市场现状;接着通过测算我国25个省份的普惠金融指数,量化了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差异。第3章先对各国主要的家庭资产配置情况进行了对比,再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追踪调查”问卷的内容选取相关变量,构建了衡量我国居民家庭金融参与度的评价体系。第4章和第5章分别为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参与度影响的机理和实证检验,也是本文的创新部分,先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角度,在理论上分析了发展普惠金融对金融机构扩张和家庭资产配置的收益成本影响,再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普惠金融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情况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相关模式梳理、理论机理阐述和实证分析,将两个金融热点领域进行融合,得出了发展普惠金融能促使更多家庭参与金融市场并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比重的结论。最后,从促进家庭金融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相关建议:宏观层面上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征信系统的约束和政府的有效引导;微观层面上需要各种金融机构的有效配合;个体层面上需要居民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