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貌可控的超交联聚合物多孔材料在串联反应中的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多孔聚合物作为近年来较为新型的一种材料,因为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使其在许多领域受到了研究者们越来越大的关注和兴趣,而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优异的可化学可修饰性和较好的加工性。这些优异的性能使得有机多孔聚合物在吸附、分离、催化、储能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此外,由于有机多孔聚合物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稳定性使得其能被用来作为其他催化剂的载体。尤其是许多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具有酸碱双功能基团的有机多孔聚合物用来催化酸碱一锅法串联反应或者金属纳米粒子负载的催化剂用来催化多种不同的串联反应等。本文共分为三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简要介绍了关于有机多孔聚合物及其负载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以及在催化串联反应中的应用。第二章介绍了以聚合物分子刷(P(GM-g-PLA-g-PBOCa-g-PPVBs/PS))为前驱体,通过傅-克烷基化反应合成具有中空微孔管状结构的酸碱双功能化催化剂NH2-SO3H-H-ONTFs,合成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手段,将酸性功能基团接枝在管壁外或者管壁内,碱性基团接枝在中空管内,在空间上隔离两类不同的基团防止其发生中和反应而使其催化性能失活。通过FT-IR,TEM,1H NMR和氮气吸脱附等测试方法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发现合成的有机多孔聚合物材料(NH2-SO3H-H-ONTFs)具有明显的中空管状形貌,并且具有大量的微孔、介孔以及大孔结构,测得其BET比表面积为845m2/g,孔体积为1.39 cm3/g。将其作为催化剂应用在脱缩醛-克脑文盖尔缩合串联反应中,发现其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并且在循环8次之后仍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第三章研究了负载钯金属纳米粒子的氨基功能化中空微孔有机纳米球的合成与催化串联反应应用。首先以PLA-b-PBOCa-b-PS三嵌段聚合物为前驱体,利用超交联介导自组装策略制备出氨基功能化中空微孔有机纳米球,然后基于氨基与钯金属纳米粒子之间强的配位作用,以氨基功能化的中空微孔有机纳米球为载体,将钯金属纳米粒子负载进去,合成负载钯金属纳米粒子的中空微孔有机纳米球Pd@NH2-H-MONs。通过TEM,ICP,XPS与XRD等检测方法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测试表明其具有较大的BET比表面积(468m2/g)和孔体积(0.61cm3/g)。由于其具有的含碱性的氨基基团,以及较小且分散的钯金属纳米粒子负载其中,本文选择了苯甲醇氧化-克脑文盖尔缩合串联反应和克脑文盖尔缩合及其选择性氢化串联反应作为模型反应,发现Pd@NH2-H-MONs在此类反应中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并且可以氧化多种不同的醇类物质,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化学选择性。该工作丰富了有机多孔材料在负载金属纳米粒子方面的应用,为此类材料作为催化剂在多种串联反应中的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其他文献
通过近半年时间对轮对压装出现严重拉伤问题的跟踪分析,找出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使严重拉伤问题得以解决。
采用样地、样线调查法,对青海省大通县的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为草本、灌木的发育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提供了必要的场所。针叶林如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病毒的数量和种类也在急剧增加,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有效地预防、查杀计算机病毒是信息安全领域面临的重大任务。作为
根据收集的实验数据,建立了预测钢的奥氏体形成温度(Ac1和Ac3点)的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散点图和均方误差、相对均方误差和拟合分值三个统计学指标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
针对舰炮供弹系统故障频发,故障诊断知识激增,传统诊断难度增大的问题,在对供弹系统故障诊断知识结构和语义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舰炮供弹系统故障诊断知识
<正>"甘肃省脱贫攻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论坛"于2019年4月24日在兰州大学举办,会议聚焦社会工作与社区减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民族社区自我发展能力、高校社
为了了解纳米银颗粒在体内是以Ag^+还是以纳米银颗粒的形式存在,本研究设计了体外模拟试验,考察纳米银颗粒在模拟体液中所发生的表面化学反应。将纳米银颗粒放在模拟体液中反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长期探索,我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并需要长期坚持的发展道路。回顾和理解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应该把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和党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现象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在经过人们长期地探索之后,光催化技术凭借着其独特的优势:取之不断,用之不竭的能量来源—
本文在简要勾勒解释学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 ,集中探讨了解释的客观性和解释循环两个理论问题 ,并以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为例 ,论述了解释学方法在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