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圩里古墓群位于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垓下居委会圩里村东约300米的谷堆上。2008年,当地村民承包土地对谷堆进行平整,暴露出几座墓葬。同年11-12月该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全面勘探的基础上对该墓群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发掘共清理墓葬36座,出土文物百余件。发掘的墓葬集中分布于谷堆中部较高区域,仅零星几座位于谷堆边缘。墓葬的形状以长方形为主,仅有2座带有甬道,平面呈“甲”字形。根据砌筑材质的不同,墓葬可分为砖室墓、石室墓、砖石混合墓和土坑墓四种,以砖室墓为主,有30座,其余为石室墓4座,砖石混合墓1座,土坑墓1座。由于不同时期的盗掘及近期村民平整土地,墓葬都被破坏较严重,大部分砖室墓的墓顶都已不存在,墓口直接暴露在现地表,还有些仅剩墓底的几层砖或连铺地砖都被揭起。几座石室墓也仅存底部或壁上的少量石条(块),随葬品几乎不见。只有少量墓葬保存较完整,出土随葬品较多或较有本地特色,如M3、M24,出土随葬品都在10件以上,且都器形完整;M17出土的盘口釉陶壶,通体施黄釉,饰水波纹及铺首衔环,极具地方特色。发掘出土的器物,种类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钱币、铅制品等,数量以陶器为主,占总数的50%左右。这批墓葬由于破坏严重,器物组合不完整,且出土器物中没有明显的纪年字款,给分期断代带来很大困难,只能通过墓葬形制、残存器物等来推断墓葬的相对年代。M1出土的器物包括“万历通宝”钱币14枚,铜镜、石板、瓷瓶各1件。铜镜质细,重轮,表面呈灰白色,内区大于外区,钮顶较平,呈现出明代仿古铜镜的特点。因此,断定其年代为明代晚期。除M1外,其他墓葬都不能准确判断年代,只能根据出土器物的器形、式样及纹饰等特征,将时代定在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濠城镇位于固镇县城东24公里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垓下遗址”坐落在其镇政府北约1公里的沱河(古称洨水)南岸。镇境内有很多大小谷堆,当地俗称“濠城谷堆三千三”,其实这些谷堆下面是古代的遗址或墓葬,年代以汉为主,这与汉初的“洨国”有关。西汉高后元年(前187)封洨国,吕产为洨侯,治今垓下。吕后死后,诸吕被诛,洨国废为县。汉武帝征和元年(前92年)封赵敬肃王刘彭祖之子周舍为洨侯,不久又复为县,直至南朝宋废洨县,洨县的建制自此结束。汉代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无论是郡县还是封国,都有自己的行政官僚机构,官员去世后,一般就近埋在城外不远的地方,从而形成洨国(县)故城外众多汉墓群。两汉之际,陈在当时的濠城地区是世家大姓,家族中著名人物有陈咸、陈宠、陈忠等人,都官至尚书,《后汉书》中有三人的传。垓下遗址周边的众多汉墓,应该也与陈氏家族有关。圩里墓群是固镇县科学系统发掘的古墓群之一,出土的众多随葬品不仅充实了该县馆藏文物数量,也为研究两汉时期这一地区的埋葬习俗、墓葬制度以及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