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我国教育现状以及医疗环境,调查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国外高等护理院校的课程体系,在国际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下,构建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以期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护理人才,满足国内外健康服务需求。 方法: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回顾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应用于国内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调查,以及相关人员对国际型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意见的调查。文献回顾法是利用学校电子图书资源,互联网资源,进行文献检索,搜索国内外的护理院校的培养目标、教育标准以及课程设置。比较研究法是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根据描述、解释、并列、比较四个步骤。 结果:根据研究的设计,获得以下的调查结果。 1.国内国际型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共抽取8份不同地区的院校教学计划,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护理院校课程名称相似度高,课程开设形式相似,主要以学科为课程分类标准。 2.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 共抽取2个地区,5个国家的高等护理院校的教学计划。国外的部分护理院校的专业学位具有不同的等级,可分为荣誉学士学位与普通学士学位。中国港台地区、国外的多数的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以人的生命周期为顺序安排护理的核心课程,且课程名称不一,课程类型灵活,同时,临床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比例均衡。 3.国内教师、学生、毕业生对课程设置意见及在校生、学生能力调查 共抽取教师共61名,学生共79名,毕业生共120名进行调查。国际型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意见调查结果表明,通识课程平均得分最低,创新课程平均分得分最高。 49.18%的教师认为英语课程的课时需要增加,73.77%的教师认为英语的科目需要增加,77.05%的教师认为专业核心课程应该以人的生命周期顺序进行科目安排,63.93%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增设护理研究方向的课程;63.29%的学生认为课业过重;58.33%的毕业生认为课程知识能满足实际需求。 50%以上的教师、学生以及毕业生均对双语教学的授课语言以及课件语言的要求为中文与英文结合;50%以上的教师、学生以及毕业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双语教学。 各组人群对人文护理课程增加科目均有较高支持率,其中多元文化与护理科目的支持率最高;50%以上的教师、学生以及毕业生认为理论课多,实践课少;31.14%的教师认为实习可以在第四学年开始,45.57%的学生以及64.7%毕业生认为可以在第二学年开始交叉式实习。 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勉强听懂英语并能交流的比率占最多,达55.45%,但是毕业后,比率变为19.21%,基本听不懂英语的毕业生高达72.54%;在毕业时在科研方面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毕业生均有完成综述论文的能力。 4.国内医疗单位对国际型护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能力意见调查 2所三级甲等医院接受调查,每所医院均有15名以上的广西中医药大学护英专业毕业生在岗。医疗单位对毕业生的教育与咨询能力认可度最高,对伦理与法律法规方面的能力认可度最低。 5.国际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国际型护理人才的教育必须始终突出能力的要求,不单止能在国内医疗机构担任护理相关的职务,同时还能胜任能在国内的中外医疗单位、国外医疗健康机构的临床护理工作。 6.国际型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初步构建 通识课程模块:根据调查意见,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整合了原来6门思政类课程,形成了2门课程。修改后,共开设7门通识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为了突出护理专业学习的特点,结合前期的调查结果,将得分较低的课程以及英语课程重新调整,增设护理专业英语,整合了基础医学课程,根据学校师资配备,对4门课程安排为双语教学课程。修改后,共开设21门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拟定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核心安排课程,同时还开设了循证护理学、高级护理实践以及灾难护理课程,另外,规定了6门课程为双语教学课程,规定了7门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修课程。修改后,共开设11门专业核心课程。 人文课程模块:主要针对文化、艺术、美学等方向,开设了临终关怀、人文修养以及全球文化等的课程。修改后,共开设5门人文课程。 创新课程模块:以本土特色为基本点,开设壮医药线点灸课程、雅思应试辅导等课程。修改后,共开设6门创新课程。见表13。 综合课程安排,形成国际型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在第一学年开展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开设专业核心课程,直至第四学年,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人文课程与创新课程贯穿四个学年;集中实习4个月。 结论:本研究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多方面采集信息,能有效指导国际型护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1.我国高等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仍需要不断完善 我国注重的是全面的发展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对于人文的关怀、沟通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因此,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者应该有改革的意识,及早投入改革的实质性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2.国内师生课程设置意见以及医疗单位对护理人才能力评价调查 国内师生对新的课程设置意见具有一致性。国际型护理人才的能力在我国医疗单位中获得认可,但是在伦理的认识、法律法规的意识方面,仍然需要加大教育力度。 3.国际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国际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了多方面的意见,对课程的指导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得出,国际型护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浓缩了通识课程的课时,整合了专业基础课程,改变了核心课程的设置模式,增加了双语教学的要求,增加了创新课程、人文课程,实习方式由传统的集中式实习改变为交叉式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