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个世纪开始走红的女作家张爱玲及其作品,吸引了许多读者和知名学者的注意,也得到了众多导演和编剧的青睐。在如今的中国影视界,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并不少见,被赋予了极高赞誉的张氏作品,当然也不例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先后有《倾城之恋》《怨女》《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进入大众的视野。其中,以2008年的《色戒》成就最高,一举拿下了第64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对于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总会陷入是否忠实于原著的无尽比较之中。窃以为,“是否忠实于原著”只能作为原著书迷们的谈资,不能上升为衡量一部改编作品是否优秀的学术标准。文本的意义是无限延伸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谓的“移植式”改编或“颠覆性”改编,只是导演和编剧对文本的某一种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电影本身的特点、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接受心理等,放大、消解或者增添部分文本内容,最终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总而言之,影像阐释是编剧、导演、摄像师乃至化妆师、灯光师等人联合起来对小说进行的一次集体再创造过程。就影像带给观众们的视觉感受而言,电影里人物的每一个神态乃至他的着装颜色都会赋予观众们完全异于纯文本带给他们的感受,从而形成特殊的意义集合。因此,本文无意探讨改编作品和原著的关系以及是否“忠实于原著”的问题,而是以近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改编为例,探讨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尤其是把类似于张爱玲这样小资而小众的作品,改编成电影这种大众艺术,从一个封闭而私密的阅读空间到万众瞩目的大屏幕,内容本身发生了什么变化。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对影响较大的几部改编作品,包括《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色戒》三部电影作大致介绍和梳理,并对改编后的电影作品的巨大影响作相应的分析,对相关的先行研究作一定的整理。正文第一个部分对三个阶段张爱玲的小说被改变的情况进行大致梳理,并对其阶段性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二个部分介绍张氏小说的特点。张氏小说的素材均是取自于平凡男女的故事,内容多是男欢女爱,恩怨情仇,但又处处体现出一种透彻和高级感,因此常常被冠以“小资”的标签。第三个部分对于小说和电影受众的特点进行分析。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从一个广义的概念上来讲,都属于大众艺术,受众对于两者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小说和电影来说,两者的受众又各有特点,就改编的电影而言,甚至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第四个部分探讨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从具有浓重的“小资”风格的小说到走向大众甚至走进国际视野的电影,在叙事模式、风格、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等方面均作出了怎样的调整以适应电影受众的需求。此部分为论文的重点部分。第五个部分进行总结。小说和电影本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面对的受众群体也大不相同,改编后的电影作品是对原小说的再创造过程,只有把原文本当做起点而不是终点,不拘泥于文本,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