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羧酸配合物作为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稀土有机发光材料一直以来就是研究的热点。该类配合物不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发光性能,而且所用的多羧酸配体具有多种多样的配位模式,可以形成大量新奇有趣的拓扑结构, 2,6-吡啶二甲酸就是其中的一员。本文采用2,6-吡啶二甲酸为配体利用其不同的配位方式与稀土硝酸钐反应设计合成出三种稀土钐的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测试手段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对三个稀土钐金属配合物进行了固态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定,研究了它们的发光性能。首先将2,6-二甲基吡啶利用高锰酸钾氧化制备成配体2,6-吡啶二甲酸。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熔点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利用2,6-吡啶二甲酸为配体与硝酸钐、异烟酸按2:1:2的摩尔比在160℃下反应后得到淡黄色块状晶体C58H64N6O34Sm2 (Sm1)。研究了稀土配合物Sm1的固态发光性能,以λmax=321nm作为激发波长,在稀土配合物Sm1的固态荧光发射光谱中分别在486nm(4F3/2→6H5/2)、540nm(4G5/2→6H5/2)、580nm(4G5/2→6H7/2)和622nm (4G5/2→6H9/2)处对应着钐离子的特征发射跃迁。利用2,6-吡啶二甲酸为配体与硝酸钐、异烟酸按3:1:3的摩尔比在160℃下反应得到淡黄色针状晶体C43H45N7O32Sm3 (Sm2)。研究了Sm2的固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340370nm处有较强的吸收谱带,相对于由金属离子微扰的吡啶环π→π*跃迁。在配合物Sm2的发光性质研究中,以334nm作为激发波长,在配合物Sm2的荧光发射光谱中在465nm(4F3/2→6H5/2)和549.8nm(4G5/2→6H5/2)处对应着钐离子特征发射跃迁。利用2,6-吡啶二甲酸为配体与硝酸钐、异烟酸、L-脯氨酸按2:1:2:2在蒸馏水中,加热回流5h后得到晶体C14H14N2O14Sm (Sm3)。配合物Sm3的一维结构通过氮和氧原子与自由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氢键,并通过吡啶环的π-π堆积形成三维的超分子结构。研究了Sm3的固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340370nm处有较强的吸收谱带,相对于由金属离子微扰的吡啶环π→π*跃迁。对配合物Sm3进行了发光性能研究,在Sm3的荧光发射光谱中由于配位水分子的淬灭效应而在没有测得钐离子特征发射谱带,但在354nm处得到了的基于配体中心的π*→π荧光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