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学生的语言分析和理解素养——基于分析哲学和哲学解释学的中学语文教育目的观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目的观的历史演变着手,对不同时代不同研究者的语文教育目的论进行反思,认为从古至今我国的语文教育目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依然存在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这对语文教育实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究其原因是未能在适当的哲学基础上研究中学语文教育目的,为此本文把分析哲学和哲学解释学作为研究的基础哲学,来进一步探讨中学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以求为有效的语文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由于分析哲学和哲学解释学对语言有着深刻的认识,给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语言理论及方法上的借鉴。分析哲学的语言观、对语言分析的关注,和哲学解释学的语言观、对语言理解的认识,对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即是建构中学生的语言分析和理解素养。语言分析素养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分析和对语言进行分析的能力,要求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表达明确清晰的意思。语言理解素养指的是对语言所表达意思的正确把握。分析素养和理解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对语言进行分析的结果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语言意思的正确把握也为进一步正确分析打下基础。  中学生语言分析和理解素养的涵义是中学生运用语言和对语言进行分析理解的素质修养,即是指学生在运用语言时表现出来的素质和修养。中学生语言分析和理解素养包括潜层面和显层面。潜层面指对语言的分析和理解素养,显层面是中学生表现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素养。中学生语言分析和理解素养的达成必须依赖有效的口语教学、汉字教学、阅读教学及作文教学。
其他文献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多散见在一些族谱、碑刻、方志文献中,其他资料中记载的较少。回族
成长小说最早出现于西方,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使得成长小说在中国的叙述比西方国家较晚,新时期以来的一些小说对“成长主题”的开掘,才开始了与成长的深度对话。   王安忆就是在
汪曾祺是一位纵跨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卓异创作品格的作家。本文在对汪曾祺的创作做整体观照的同时,着力发掘其在三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创作风貌,并以断代的方式进行分别论述,力求分
学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来自市场化和视觉文化的冲击。置身于这种文化氛围中,对于纯文学作家而言无疑是前行之路布满了荆棘,这对于本就已经边缘化的纯文学来说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2008)是二十世纪英国戏剧的复兴者,由于成绩卓著,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久负盛名的剧作家。品特的戏剧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