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花鸟画,经历了最初以写实为主,后形成了以写实向写意过渡的发展趋势,据史书记载,早在六朝时期便已出现独立形态的花鸟绘画作品,到了唐代,出现了泼墨画家王洽,为后来南宋减笔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南宋梁楷的减笔画开了中国写意技法的先河,牧溪在梁楷的熏陶下摆脱了院体画风的束缚,用笔愈发简洁,后以元四家为首的文人画家们将中国文人画推向了另一个高度,到了明朝,以沈周为首的吴门画派在学习元代的基础上,将游戏水墨、笔墨情趣发挥到一定高度,使得花鸟画更加的恣意放纵,形成了文人水墨写意花鸟画,到了明中期,政治经济的优越条件给文人写意的发展创造了雄厚的基础,文化高压的解除,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心学禅学思想的兴起,使观者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文学和艺术朝着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此时陈淳的出现确立了大写意花鸟画的地位。陈淳便是生活在明中叶的苏州,宽松的政治氛围,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经济优势,在经济繁荣、文风昌盛的苏州地区对艺术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随着市民阶层的出现,文艺思潮的兴起,集绘画、书法、诗词于一身的陈淳,以自身的才情和学识对吴门画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作为一位具有变革创新意识的画家,将前人优秀传统加以吸收并重新诠释,开创了一代新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人水墨写意花鸟画体系,他的大写意花鸟画,从取象、布局、笔墨等方面在前人基础上都有所突破和发展,并且以大草入画,还开创了许多新的图式,同时代的徐渭、周之冕,明末清初的八大、石涛以及扬州八怪、海上画派等在艺术技巧和美学主张上都继承了陈淳,加之近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人也在此基础上将大写意花鸟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局面。在古代,有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放眼明代花鸟画坛,评价道:“白石翁蔬果羽毛,得元人法,气韵深厚,笔力沉着。白阳笔致超逸,虽以石田为师法,而能自成其妙。青藤笔力有余,刻意入古,未免有放纵处。然三家之外,余子落落矣。”这段话是清代方薰对陈淳创造精神的赞赏和肯定,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陈淳的绘画有对沈周的继承,也有对后世的启发,所以研究他的写意花鸟画对了解和探究整个花鸟画体系以及结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欲对陈淳花鸟画由文气到野逸转变的过程做详细的研究和和论述,通过文献考证、作品分析、图像对比、个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来探索陈淳花鸟画从文到野转变的原因,进而论证各原因对陈淳花鸟画风的影响,以及陈淳在各时期对文气和野逸风格所持的态度,力图通过梳理,让读者在了解陈淳绘画风格的同时而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