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与中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76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中的内容分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来展来:课本赞许的道德品质与个性特征、课本中的模范角色、课本对社会关系的规定、课本对政治生活的描述以及对政治领袖的渲染.抽样调查则以自陈问卷为收集资料的工具,并采用集体施测的形式对武汉市两所中学的220名高三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了解中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实成果.通过对内容分析和抽样调查结果的比较研究,文章指出了中国中学语文教科书可对对中学生政治社会化构成影响的方面.这些方面主要体现在:中学生认可教科书里倡导的爱国、做人的正直善良、积极进取、坚毅求实;他们欣赏教科书所颂扬的具有优秀品质的普通人、文学家和政治领袖;他们认同教科书对"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家庭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规定;也基本上认可教科书对各种政治制度和政治团体的评价;比较熟悉教科书重点介绍的一些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认同教科书对革命战争年代政治领袖的描绘.同时,文章也指出了教科书对中学生政治社会化没有构成显著影响的一些方面.最后,文章还尝试对教科书在某些方面政治社会化不成功的原因给予了可能的解释.并提出了增强教科书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建议,及本研究需要加以改善的方面.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一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遭受各种制约,尤其是民办社会组织。本课题旨在以淄博绿丝带发展中心为个案,在分析绿丝带探索发展的经验和启示的基础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从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同质单一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可能方法,是一种宏观的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的、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三维创新结构模式、均衡创新与持续创新是该研究的新论点、新见
该文尝试对生物学和社会学对话的脉络进行检视与勾勒.旨在从新的视角对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予以引介与评价.它们带有明显的生物学色彩,点缀于社会学理论的丛林中,时隐时现,对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和理论,受到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厚。我们从社会资本的微观层面出发,以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农村居民社会资本的结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