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讨运用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塌陷评估椎管内麻醉患者麻醉前后容量变化,预测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及观察其对容量治疗的反应性的意义。方法:纳入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5例,年龄18岁~75岁,ASA分级为Ⅰ级~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10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晶体组和胶体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入室后,常规心电、血氧、血压监测。开放静脉通路后,予乳酸钠林格液10ml/kg/h滴注。记录患者平卧休息5分钟后的血压和心率,运用超声测量患者下腔静脉呼气末最大直径(IVCe)、吸气末最小直径(IVCi)、腹主动脉直径(Ao)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下腔静脉塌陷率(CI)、下腔静脉呼气末最大直径与腹主动脉直径的比值(IVCe/Ao)作为该患者的基础值,其中CI=(IVCe-IVCi)/IVCe×l00%。按规范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使用的局麻药溶液为1%罗哌卡因1.5ml与脑脊液lml的混合液,注药时长为10-15秒。麻醉处理完毕后迅速调整至仰卧位,继续予乳酸钠林格液lOml/kg/h滴注。麻醉后10分钟末,晶体组和胶体组分别给予8ml/kg的乳酸林格液和万汶,20min内输入,对照组继续予乳酸钠林格液10ml/kg/h滴注。麻醉后每间隔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心率,运用超声测量IVCe、IVCi、Ao和LVEF,并计算CI和IVCe/Ao。麻醉后每5分钟使用针刺法测试麻醉阻滞平面。麻醉后总共记录30分钟。期间如有收缩压(SBP)<90mmHg发生,静脉立刻给予去氧肾上腺素0.05mg,如2min后仍有SBP<90mmmHg,继续静脉给予去氧肾上腺素0.05mg,直至血压恢复正常。若患者出现心率(HR)<50次/分,则给予阿托品0.5mg进行治疗。记录患者恶心呕吐、寒战的发生情况,阿托品、去氧肾上腺素使用例数和用药量。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年龄、体重、身高和BMI等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SA、低血压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的心率、血压、IVCe、IVCi、CI和IVCe/Ao。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0C)曲线评价IVCe、IVCi、CI、IVCe/Ao、预测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的可靠性。结果:各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晶体组和胶体组低血压、恶心呕吐、去氧肾上腺素使用量和使用例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晶体组和胶体组寒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晶体组和胶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与麻醉前相比,患者麻醉后10min末,IVCe、IVCi和IVCe/Ao减小,CI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晶体组和胶体组接受8ml/kg的液体治疗之后,IVCe、IVCi和IVCe/Ao较前增大,CI较前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IVCe、IVCi和IVCe/Ao均可以预测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麻醉前IVCe预测低血压发生的临界值为1.35cm时,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63.4%最优。麻醉前IVCi预测低血压发生的临界值为0.73cm时,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57.1%最优。麻醉前IVCe/Ao预测低血压发生的临界值为0.86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1%最优。结论:超声测量CI、IVCe、IVCi和IVCe/Ao可反映椎管内麻醉前后和液体治疗前后的容量状态变化。麻醉前IVCe、IVCi和IVCe/Ao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其中IVCe/Ao预测效能较好,界值为0.86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