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带全新世石笋记录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felo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亚夏季风(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作为全球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水文和能量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新世(Holocene)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温暖时期,也是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全新世东亚季风的演变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规律及机制,而且可为未来全球增温背景下的季风演化趋势预估提供重要的自然参照。然而,目前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气候演变的时空特征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全新世适宜期在东亚季风区的穿时性特征是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季风边缘带敏感响应东亚夏季风锋面的进退,是研究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变化较为理想的区域,重建该区域气候和变化历史对于解译全新世适宜期的穿时性特征和变化机制至关重要。本论文选取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带山西龙凤洞的石笋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MC-ICP-MS铀系定年和碳酸盐AMS-14C定年,以及δ18O、δ13C和Mg/Ca和Sr/Ca比值的测试分析,建立了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带全新世季风气候和环境演化的高分辨率序列,结合已有季风记录分析了全新世东亚环境演变的时空特征和气候突变事件,揭示了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变化的时空特征和区域水文变化规律,探讨了它们变化的机理;利用石笋累积生长频率方法重建了中国北方冰消期以来的水文变化特征;基于一支具有年纹层的石笋样本LF36,建立了公元1869-2018年具有年分辨率的石笋氧同位素(δ18O)和碳同位素(δ13C)变化序列,分析了多年至年代际尺度区域石笋δ18O和δ13C的气候意义,探讨了最近150年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特征和主控因子。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轨道尺度上,龙凤洞石笋δ18O反映了大区域季风环流的特征。石笋δ18O偏负指示了东亚夏季风较强,降水增多,反之则指示降水减少。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带全新世适宜期开始于8.8 ka B.P.时期,结束于5.5 ka B.P.左右,持续时间约3300年,与北半球冰盖消融和夏季太阳辐射处于高值有关。(2)应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研究石笋δ18O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在千年-百年尺度上,石笋δ18O的变幅表现为中全新世气候振荡的幅度较小,早晚全新世振幅较大的特点。同时石笋δ18O还表现出“+﹣+”的空间特征,即南北同相,与中部呈反相的空间变化特征。(3)在龙凤洞石笋δ18O序列记录中鉴别出8.2 ka和9.3 ka的弱季风事件,并确定其起止时间;发现9.3 ka弱季风事件明显要强于8.2 ka事件,指出这可能是北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与太阳活动减弱共同影响的结果。(4)以石笋生长频率重建研究区域冰消期以来的水文变化特征,指出在16-11.7 ka B.P.石笋累积生长频率较低,气候较为干旱;11.7-9.5 ka B.P.,生长频率快速升高,降水开始显著增加;在9.5-5 ka B.P.,石笋累积生长频率达到最高,表明该时段区域降水在全新世最为丰沛,应视为全新世气候适宜期;5 ka之后石笋累积生长频率又显著下降,气候逐渐干旱。这与全新世中国北方石笋生长频率、龙凤洞石笋δ18O及其他降水相关记录基本一致,进一步确证龙凤洞石笋生长频率可靠记录了中国北方季风降水的变化。(5)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在轨道尺度上,龙凤洞石笋Mg/Ca和Sr/Ca比值的变化主要受方解石先期沉积(PCP)的影响,而δ13C主要受植被变化的影响;在千年至更短时间尺度上,Mg/Ca、Sr/Ca比值和δ13C一致变化,主要受PCP作用影响,共同反映了区域水文气候的波动。(6)龙凤洞最近150年年际分辨率的稳定同位素组成记录揭示在多年至年代际尺度上,区域石笋δ18O主要响应东亚季风降水的变化,且在20-30年和70-80年时间尺度上对应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震荡周期,进一步证实在年代际尺度上PDO与中国北方东亚季风降水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太阳活动的可能影响;阐明石笋δ13C主要受与温度和降水相关的生物过程和土壤呼吸等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造成全球CO2的排放量增加以及全球温度的升高,可能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δ13C的显著偏负。
其他文献
经颅电刺激是无创调控大脑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认识脑、保护脑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已有研究表明,经颅电刺激在人脑中产生的电场分布是影响其调控效果的重要因素,但由于难以获取经颅电刺激的在体实测数据,不同干预参数下经颅电刺激在脑内产生的电场分布特性依旧不清楚,其生物物理学特性还有待研究。目前不同刺激参数下脑内的电场分布主要通过电场仿真模型来预测,但模型的预测性能并未得到充分评估与验证,此外,如
学位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已经在神经性运动障碍如帕金森病中取得良好疗效,并在其他脑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光明前景。DBS通常采用高频脉冲刺激(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HFS),刺激模式较为单一,其时间模式和刺激波形具有很大的设计空间,亟待进一步开发以提高DBS疗效并拓展其应用。而且,HFS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限制了DBS快速发
学位
哺乳动物具有灵敏的味觉感受系统,能够特异性识别和检测各种味觉物质。味觉受体作为味觉感受器通常在口腔的味蕾中表达,因此能够识别酸、甜、苦、咸和鲜等五种味道。近年来,味觉受体在非味觉组织中的分布和生理功能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呼吸道、消化道、心脏、大脑等组织都有表达,其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感知味道,研究显示味觉受体可能成为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本论文将表达味觉受体的组织或细胞作为敏感元件,利用微纳传感器作为
学位
人体生物电信号(心电、脑电、眼电等)的采集广泛应用于医院监测、家庭监护等过程中,为评价心脏、脑、睡眠等功能提供重要依据。生物电信号通常采用一次性湿电极采集,然而一次性湿电极存在皮肤过敏、粘贴不方便、不可重复使用、耗材消耗量大、连续使用时间有限等缺点,航天等特因环境下需要重复使用、低侵扰的电极。近年来,各种织物干电极被用来实现穿戴式心电检测,使用该类电极时不需要涂抹导电膏,体验舒适、可穿戴,可洗、可
学位
在临床上,预后通常指基于患者本身的临床或非临床特征对其在未来某段时间内某结局发生的概率进行估算。准确的预后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和后果,辅助医生做出更好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预后研究包含四个主题:总体预后研究、预后因素研究、预后模型研究和干预效果研究。近年来,电子病历数据的大量积累和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为预后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尤其是对于预后模型和干预效果研究。本论文主要对基于电子病历的
学位
语言理解是高度复杂的信息加工问题,涉及对语言物理载体的感知、词汇加工以及句法、语义加工等多个加工阶段;本论文聚焦于语言理解的感知编码阶段。语言的感知编码机制与语言物理载体的性质密切相关:语音感知需要大脑实时编码转瞬即逝的语音听觉特征;而阅读过程中大脑可以通过调节眼动,较为灵活地分配注视时间和顺序。本论文在高生态效度的语篇理解场景下,分别利用脑电和眼动实验研究语音感知和阅读过程,构建了能够解释语音脑
学位
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引起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着人类活动以及各个产业的发展。我国包含四个干湿区,降水等值线很好的区分了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为了更准确的应对未来不同区域可能的极端气候事件,了解不同降水量等值线上过去的气候变化特征、驱动机制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变得十分重要。树轮宽度为历史气候变化研究以及气候重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标之一,树轮密度则可以弥补树轮宽度指标对古气候重建的一些不足,更全面的指示过去
学位
全球不同地质载体如黄土、石笋、冰芯、湖泊和深海沉积等,揭示更新世气候呈显著的轨道-亚轨道尺度波动,但变化的周期和幅度却有较大差异,其原因有待深入研究。位于亚洲季风区关键地带的渭河盆地堆积了深厚的新生代河湖相沉积,是研究轨道-亚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本文以盆地内西安凹陷户县正庄村获取的风尘-湖相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粒度和磁化率分析,结合岩性和测井参数变化,重建了渭河盆地1.8 Ma以来的气
学位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目标检测数据集的出现,目标检测算法在性能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精确标注是一项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高的工作,每个不同的应用场景都需要标注特定的数据集,这导致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目标检测算法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数据壁垒,繁重的数据标注工作已经逐渐成为了目标检测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对数据标注依赖更小的弱监督目标检测算法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重点研究方
学位
自然及人为产生的物质在平流层对流层交换(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STE)过程中能实现跨越对流层顶传输,影响大气化学性质、破坏大气动力及辐射平衡,可形成全球化污染,并影响全球气候。示踪这些大气垂直运动过程,并揭示其带来的环境效应,不仅是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之一,也是我国制定大气治理政策与建立大气质量改善手段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于STE过程的观测方式主要
学位